研究員 研究員
  • 最高學歷 日本佛教大學文學博士
  • 職稱 中華佛學研究所所長暨法鼓文理學院教授
  • 專長 中國禪學、中國淨土學、漢傳佛教史、日語文
  • 學術著作 2022〈聖嚴法師的念佛禪法——參究念佛的演變〉《聖嚴研究》第15輯。(預定於9月出版) 2020〈死心悟新禪師生平及其禪風探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14.3,頁75-94。(合著者:蔣明親) 更多
  • 最高學歷 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
  • 職稱 中華佛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專長 中國儒釋道三教會通思想、學庸、魏晉玄學、老莊
  • 學術著作 2022《《大乘起信論直解》校注》,臺北市:法鼓文化。(預計3月出版)、2021〈憨山德清《起信論》註解探析〉,《興大中文學報》49。 2019〈晚明《起信論》註解探析──以憨山德清為主(初稿)〉,第三屆「近世東亞佛教的文獻和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頁146-166。 更多

張雅雯Chang, Ya-wen

  • 最高學歷 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博士
  • 職稱 中華佛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專長 明清禪學、三峰派
  • 學術著作 2023〈三峰派仁山寂震《仁山和尚寶華語錄》解析〉...... 更多

李志夫Lee, Chih-fu

  • 最高學歷 印度大學宗教哲研所碩士
  • 職稱 中華佛學研究所榮譽所長(2006年12月26日退休)
  • 專長 中印佛學比較研究、法華玄義研究
  • 學術著作 2015〈我們還能為法顯大師作些什麼〉。中華佛學研究,第九期,頁59-67。台北縣: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 更多

楊郁文Yang, Yuwen

  • 最高學歷 高雄醫學院
  • 職稱 中華佛學研究所專任研究員(2019 年退休)
  • 專長 阿含

藍吉富Lan,Chifu

  • 最高學歷 東海大學歷史學碩士
  • 職稱 中華佛學研究所專任研究員(2019 年退休)
  • 專長 佛教史
  • 學術著作 著作:著有《隋代佛教史述論》、《中國佛教泛論》、《二十世紀的中日佛教》、《佛教史料學》等書籍。編有《現代佛學大系》、《大藏經補編》、《世界佛學名著譯叢》、《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等書籍。 更多

陳英善Chen, Ying-shan

  • 最高學歷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博士
  • 職稱 中華佛學研究所榮譽研究員(2023年2月18日退休)
  • 專長 天台教觀、華嚴思想
  • 學術著作 2020 《華嚴與諸宗之對話》,台北:法鼓文化、2006 《三足鼎立的天台--天台學入門》(本書原是東大三民出版社之邀稿,預計於2006年出版,但於完稿後,自己主動取消出版)。 更多
  • 最高學歷 日本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博士
  • 職稱 中華佛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 專長 近世東亞佛教文化史、東亞文化交流史、禪學史、古典文學理論
  • 最高學歷 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博士
  • 職稱 中華佛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 專長 數位人文、計算語言學、資料庫
  • 最高學歷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博士
  • 職稱 中華佛學研究所兼任副研究員
  • 專長 瑜伽行派、部派佛教、佛教禪修理論
  • 最高學歷 德國波昂大學東方與亞洲研究院 西藏學博士
  • 職稱 中華佛學研究所兼任副研究員
  • 專長 西藏佛教歷史與文化、古典藏文、漢藏佛教交流

惠敏法師

  • 最高學歷 日本國立東京大學文學博士
  • 職稱 2007年中華佛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暨副所長移轉至法鼓佛教研修學院校長
  • 專長 瑜伽行派、禪定學、梵文、人文與科學通識

杜正民

  • 最高學歷 曾留學於美國馬里蘭大學,中華佛學研究所第六屆校友
  • 職稱 2007年中華佛學研究所專任副研究員移轉至法鼓佛教研修學院學術副校長(副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
  • 專長 資料庫、網絡資訊

見弘法師JIENHONG SHIH

  • 最高學歷 日本國立九州大學文學博士
  • 職稱 2007年中華佛學研究所專任助理研究員移轉至法鼓佛教研修學院專任助理教授
  • 專長 印度中觀思想、梵文、藏文、日文

果鏡法師

  • 最高學歷 日本佛教大學文學博士
  • 職稱 2007年中華佛學研究所專任助理研究員移轉至法鼓佛教研修學院專任助理教授
  • 專長 中國禪學、中國淨土學、漢傳佛教史、日語文

廖本聖

  • 最高學歷 江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中華佛學研究所畢業
  • 職稱 2007年中華佛學研究所專任研究助理移轉至法鼓佛教研修學院專任講師級專業技術人員
  • 專長 西藏口語、藏文文法、菩提道次第教法、格魯派三大寺六類基礎教科

李志夫

  • 最高學歷 印度大學宗教哲研所碩士
  • 職稱 2007年中華佛學研究所專任研究員移轉至法鼓佛教研修學院榮譽所長
  • 專長 中印佛學比較研究、法華玄義研究

蔡伯郎POLANG TSAI

  • 最高學歷 蔡伯郎 最高學歷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博士
  • 職稱 2007年中華佛學研究所專任助理研究員移轉至法鼓佛教研修學院專任助理教授
  • 專長 最高學歷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博士 職稱 中華佛學研究所兼任副研究員 專長 唯識學、部派佛教

黃繹勳

  • 最高學歷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宗教研究學博士
  • 職稱 2007年中華佛學研究所專任助理研究員移轉至法鼓佛教研修學院專任助理教授
  • 專長 漢傳佛教史、唐宋明清禪宗典籍、淨土思想

馬 紀 William A.Magge

  • 最高學歷
  • 職稱 2007年中華佛學研究所專任助理研究員移轉至法鼓佛教研修學院專任助理教授
  • 專長

陳英善

  • 最高學歷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博士
  • 職稱 2007年中華佛學研究所專任助理研究員移轉至法鼓佛教研修學院兼任兼任副教授
  • 專長 天台教觀、華嚴思想

楊郁文

  • 最高學歷 高雄醫學院
  • 職稱 2007年中華佛學研究所專任助理研究員移轉至法鼓佛教研修學院兼任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
  • 專長 阿含

高明道

  • 最高學歷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班
  • 職稱 2007年中華佛學研究所兼任副研究員移轉至法鼓佛教研修學院兼任副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
  • 專長 佛教文獻斠讎、漢譯佛教經典研究

藍碧珠

  • 最高學歷 日本埼玉大學文化科學研究科碩士
  • 職稱 2007年中華佛學研究所兼任助理研究員移轉至法鼓佛教研修學院兼任講師
  • 專長 日語教學

郭瑞Eric Goodell

  • 最高學歷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宗教研究學碩士
  • 職稱 2007年中華佛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助理移轉至法鼓佛教研修學院兼任講師
  • 專長 佛學英文、英文佛學論著導讀、當代英文佛學資料選

2022〈聖嚴法師的念佛禪法——參究念佛的演變〉《聖嚴研究》第15輯。(預定於9月出版)

2020〈死心悟新禪師生平及其禪風探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14.3,頁75-94。(合著者:蔣明親)

2017〈湛然圓澄師徒三人之行止與「茶話」禪風〉,《法鼓佛學學報》20,頁45-85。

2016a〈數數念佛禪法之研究——以聖嚴法師的教學為主〉,《聖嚴研究》第7輯,頁279-325。

2016b〈金園集の研究〉,《三友健容博士古稀記念論文集——智慧のともしびア—ビダルマ佛教の展開》中国・朝鮮半島・日本編,東京:山喜房佛書林,頁27-58。

2015〈唐‧北宋時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考——以天台山與比叡山為主〉,《求法與弘法:漢傳佛教的跨文化交流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141-204。

2014“Realization through Hearing in Chan Literature,”Journal of Chinese Buddhist Studies 27, pp. 129-179.

2012〈徑山法欽禪師與其師徒小考〉,《慧燄薪傳——徑山與中國禪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頁154-156。

2011〈試論《楞嚴經》耳根圓通法門——以聖嚴法師的講要為主〉,《聖嚴研究》第2輯,頁361-401。

2011c〈禪宗公案中的耳根圓通法門及其現代應用〉,《禪和之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頁19-35。

2010〈聖嚴法師淨土思想之研究——以人間淨土為中心〉,《聖嚴研究》第1輯,頁69-108。

2007〈慈雲遵式與天竺寺〉,《法鼓佛學學報》1,頁103-175。

2004a〈慈雲遵式の宗教信仰について〉,《佛教學會紀要》11,頁29-51。

2004b〈慈雲遵式の生涯について——特に実践行儀面からみた遵式の生涯〉,《淨土學佛教學論叢:高橋弘次先生古稀記念論集》,東京:山喜房,頁253-280。

2003a〈台湾に行われる大悲懺法の流伝について——《大悲心陀羅尼経》を中心として〉,《天理臺灣學會年報》12,頁41-50。

2003b〈慈雲遵式の研究序説——特に遵式の生涯について〉,《佛教大学大学院紀要》31,頁29-42。

2003c〈慈雲遵式の研究序説——特に遵式の社会的な教化活動〉,《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03 (52-1),頁177-179。

2000〈四明知禮の誓願観——特に観音菩薩の十大願を中心に〉,《印度學佛教學研究》96 (48-2),頁32-34。

2022《《大乘起信論直解》校注》,臺北市:法鼓文化。(預計3月出版)
2021〈憨山德清《起信論》註解探析〉,《興大中文學報》49。
2019〈晚明《起信論》註解探析──以憨山德清為主(初稿)〉,第三屆「近世東亞佛教的文獻和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頁146-166。
2008〈蕅益智旭《中庸直指》探析〉,《興大中文學報》23,頁49-66。
2007〈蕅益智旭《大學直指》初探〉,《興大中文學報》21,頁253-272。
2006《憨山大師的三教會通思想》,臺北市:文津出版社。

期刊論文

2024〈三峰派禪僧系譜與著作之重新考察〉,《法鼓佛學學報》34期,頁39-94。
2024〈禪門心法與現代談判溝通:聖嚴法師從心溝通論述與應用之解析〉,圓光佛學學報》43期,頁145-191。
2023〈三峰派之懺與禪:論仁山寂震《大般若懺法》〉,《臺大佛學研究》46期,頁107-166。
2023〈三峰派仁山寂震《仁山和尚寶華語錄》解析〉,《佛光學報》新9卷第1期,頁69-114。
2022〈以詩證禪:仁山寂震〈廣寒山詩〉揭顯之三峰宗風〉,《法鼓佛學學報》30期,頁55-90。
2022〈趙氏真孤──從〈明白菴記〉論繼起弘儲之禪學思想與傳承〉,《佛光學報》新8卷第1期,頁145-199。
2021〈三峰派參禪鍛鍊:論仁山寂震之參禪第一步要訣〉,《法鼓佛學學報》29期,頁115-157。
2020〈清初仁山寂震對三峰派禪教論述之傳承與實踐〉,《中華佛學研究》21期,頁37-71。
2018〈棒喝宗風中的經教趨向:清初仁山寂震《金剛三昧經通宗記》初探〉,《中華佛學研究》19期,頁107-148。

學術研討會論文
2022〈三峰派之懺與禪:論仁山寂震《大般若懺法》〉,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主辦「文本、敘事、經驗與修行:佛教禪修研究」國際研討會,2022年12月16-17日。
2022〈從心溝通───禪門心法與溝通談判技巧之對話〉,法鼓文理學院人文社會學群主辦「心靈環保跨領域對話」學術研討會,2022年6月30-7月1日。
2021〈以詩證禪───仁山寂震〈廣寒山詩〉揭顯之三峰宗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主辦「第六屆東亞文獻與文學中的佛教世界」學術研討會,2021年11月26-27日
2021〈晚明清初文字禪───三峰派之雙軌、多元化論述〉,中央研究院「東亞文化意象的博物書寫與物質文化」主題計畫、中華佛學研究所、財團法人聖嚴教育基金會、台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獨坐大雄峰──禪宗思想與寺院文化」線上研習營,2021年9月10-12日。
2021〈晚明清初禪宗思想史——關鍵論辯之開展、聚焦與轉化〉,財團法人聖嚴教育基會主辦「第八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2021年6月28-30日。
2021〈鍛鍊與文字——從仁山寂震〈參禪第一步要訣〉論三峰派之禪鍛與文字〉,財團法人聖嚴教育基會主辦「第八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2021年6月28-30日。
2021〈三峰派仁山寂震之禪鍛特色——《仁山和尚寶華語錄》解析〉,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主辦「第四屆近世東亞佛教的文獻和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暨青年學者論壇,2021年5月29-30日。
2021〈從具德弘禮與仁山寂震論清初三峰派之禪學思想與鍛鍊特色〉,靈隱寺雲林書院主辦「靈隱寺與中國近代佛教」學術研討會,2021年5月22-23日。
2019〈棒喝與經教───仁山寂震對三峰派禪教論述的傳承與實踐〉,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文理學院、法鼓山佛教基金會主辦「漢傳佛教研究和教育的實務開展」圓桌論壇.緬懷創辦人聖嚴法師圓寂十週年,2019年9月20-21日。
2019〈漢傳禪法在世間───法鼓山義工團環保組禪法生活應用課程之發展與調查〉。法鼓山佛教基金會主辦,法鼓文理學院、聖嚴教育基金會、國立臺北大學商學院、國立臺北大學公共事務學院協辦「2019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圓寂十週年───佛法與社會科學」國際研討會,2019年6月29-30日
2019〈“Instructional Action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Counting-beans Chanting Buddha’s Name’ in Daily Practice of Meditation” 數豆念佛於禪修生活應用之教學行動研究〉。國際真宗學會、法鼓文理學院主辦「The 19th Biannual Meeting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hin Buddhists Conference」,2019年5月24-26日。
2019〈趙氏孤兒——從〈明白菴記〉論三峰派繼起弘儲的禪教並重與兩脈並傳之關聯〉,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主辦「第三屆近世東亞佛教」國際學術研討會暨青年學者論壇,2019年5月18-19日。

著作:著有《隋代佛教史述論》、《中國佛教泛論》、《二十世紀的中日佛教》、《佛教史料學》等書籍。編有《現代佛學大系》、《大藏經補編》、《世界佛學名著譯叢》、《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等書籍。

藍吉富老師榮退歡送紀念影片

 

 

一、專書 (包括未出版文稿)
2020《華嚴與諸宗之對話》,台北:法鼓文化,頁次:386。
2006《三足鼎立的天台--天台學入門》(本書原是東大三民出版社之邀稿,預計於2006年出版,但於完稿後,自己主動取消出版)。
1997 b《南嶽慧思禪觀之研究》,中華佛研所專題論文。
1997 a《天台性具思想》,台北:東大圖書,頁次:257。
1996 《華嚴無盡法界緣起論》,台北:華嚴蓮社,頁次:444。
1995 b《天台智者的戒學》,中華佛研所專題論文。
1995 a《天台緣起中道實相論》,台北:法鼓文化。頁次526。
1993 《天台智者的禪觀》,中華佛研所專題論文。
1992 《理體論與心性說---蕅益智旭思想之研究》,中華佛研所專題論文。
1986 《從「心」論中國哲學基本型態之開展》,文化大學哲研所博士論文。
1983 《華嚴清淨心之研究》,文化大學哲研所碩士論文。

二、期刊論文
2021 b〈志磐五時教之困頓〉,寧波‧七塔禪寺,第五屆天台佛教學術研討會。
2021 a〈華嚴菩薩道之無疲倦行〉,《2021 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1-58。
2019 d〈法界三昧之觀行───以「行起解絕」為主〉,《華嚴學研究》第四輯,頁8-18。
2019 c〈聽見華嚴───從悉曇字顯華嚴一乘緣起〉,《2019 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17-233。
2019 b〈慈雲遵式於天台止觀之運用〉,寧波七塔禪寺,第三屆天台佛教學術研討會。
2019 a〈啟動普賢行  念念無間斷〉,《普賢菩薩50問》,法鼓文化,頁2-7。
2018 e〈華嚴宗對龍樹中觀之看法—以法藏《十二門論宗致義記》為主〉,台北廣明寺,「佛教義理與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8 d〈大慧宗杲對智者大師悟境的看法〉,寧波七塔禪寺,第二屆天台佛教學術研討會。
2018 c〈大慧宗杲的悟境之探討───以「 前後際斷 」為切入點〉,杭州,徑山寺,頁22-32。
2018 b〈法藏大師對般若真空之看法〉《2018 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57-180。
2018 a〈月霞大師之華嚴‧禪───兼論應慈、持松法師等〉,《華嚴學研究》第三輯,頁100-113。
2017 d〈北朝地論學派對華嚴思想之啟發───以淨影寺慧遠之「六相」為主〉,洛陽,少林寺,頁139-156。
2017 c〈永明延壽對天台”六即”之運用〉,寧波七塔禪寺,第二屆天台佛教學術研討會。
2017 b〈華嚴‧禪之關係───深明法界觀 好喫趙州茶〉,《2017 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59-286。
2017 a〈月霞大師與法界觀之關係───以《維摩詰經講義錄》為主〉,《華嚴學研究》第二輯,頁56-69。
2016 c〈天台中道觀與根機之關係〉,華梵大學校覺室曉雲導師思想暨天台學研究中心主辦,「2016天台思想學術研討會」,2016年9月10至11日,頁1-15。
2016 b〈華嚴不見了───近百年來有關法藏大師思想研究之反思〉,《華嚴學研究》第一輯,頁42-64。
2016 a〈華嚴大海十相〉,《2016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3-75。
2015 c〈諦閑大師的普賢觀行───「教宗天台‧行在彌陀」〉,寧波,五磊寺。
2015 b〈教宗賢首‧行在彌陀〉,《2015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05-234。
2015 a〈中韓水陸法會之考察───以召請對象之「踵事增華」為主〉,《求法與弘法:漢 傳佛教的跨文化交流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463-522。
2013 b〈天台三觀與華嚴三觀〉,《華梵人文學報》:天台學專刊,頁169-199。
2013 a〈「大」華嚴vs. 「妙」法華───華嚴海之「大」與法華橋之「妙」〉,《2013 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32。
2012 c〈稱名念佛與稱性念佛〉,《佛教禪坐傳統研討會論文集》頁127-168。
2012 b〈華嚴宗對阿賴耶識的看法───以智儼、法藏為主〉,《2012 華嚴一甲子回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21-148。
2012 a〈從「明心見性」論聖嚴禪法與天台止觀〉,《聖嚴研究》第三輯,頁237-269。
2011〈從一乘三乘論華嚴的菩提心〉,《華嚴學報》第一期,頁79 -102。
2010〈聖嚴思想與如來藏說〉,《聖嚴研究》第一輯,頁383 -414。
2009〈從梁武帝的齋祭到志磐的水陸儀〉,《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2007〈從天台、華嚴論觀音大悲普門之時代意義〉,《觀世音菩薩與現代社會:第五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中文論文集》,台北:法鼓文化,頁101-135。
2006 b〈論「以別接通」於天台判教之意義〉,《專任研究人員論文發表會》第11屆。
2006 a〈天臺五停心觀之探討〉,《中華佛學學報》第19期,頁271 -292。
2005 d〈天台四教斷惑修證之探討------以菩薩道為主〉,第五屆天台學會研討會專輯,頁31-44。 
2005 c〈從天台止觀論動中禪〉,第2屆《法華思想與天台佛學研討會》。
2005 b〈以天臺禪觀的理論為基礎探討校園禪修課程的開展───以法鼓山現行北海岸校園禪修的發展為例〉,《法華思想與天台佛學研討會》第2屆。
2005 a〈天台懺悔與戒定慧之關係〉,《佛教與二十一世紀》,台北:法鼓文化,頁165- 195。
2004 c〈論「五味半滿」所建構的天台判教體系〉,《中華佛學學報》第17期,頁173-213。
2004 b〈天臺止觀───《釋禪》《六妙門》《小止觀》導讀〉,《天臺止觀───《釋禪》《六妙門》《小止觀》》,台北:大乘精舍印經會,頁次:351。
2004 a〈天台圓頓止觀「事修.理觀」雙重奏───以《摩訶止觀》為主〉,《圓光佛學學報》第九期,頁175-214。
2003 〈天台四教斷惑修證之研究〉,《天台宗學會研討會》第5屆。
2002b〈串起粒粒的寶珠:《摩訶止觀》導讀〉,《串起粒粒的寶珠:《摩訶止觀》》,台北:大乘精舍印經會,頁次:351。
2002 a〈天台圓頓止觀之修證───就十乘觀法而論〉,《中華佛學學報》第15期,頁305-333。
2001 〈從「開權顯實」論法華之妙〉,《中華佛學學報》第14期,頁:293-308。
2000 b〈從數息觀論中國佛教早期禪法〉,《中華佛學學報》第13.1期,頁323-348。
2000 a〈天臺智者的戒體論與《菩薩戒義疏》〉,《研究中心學報》第五期,頁113-133。
1999 〈大乘菩薩道與儒家倫理〉,《中華佛學學報》第十二期,頁317-337。
1998 b〈慧思與智者心意識說之探討〉,《中華佛學學報》第11期,頁155 -179。
1998 a〈慧思的禪觀思想與首楞嚴三昧〉,《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三期,頁151 -185。
1997 b〈對中村元《東洋人の思惟方法》中有關思惟模式和中國佛教之析判〉,《正觀》第二期。
1997 a〈評〈從「法性即無明」到「性惡」〉〉,《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二期,頁73-127。
1996 d〈蕅益智旭思想的特質及其定位問題〉,《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8期,頁227-256。
1996 c《華嚴無盡法界緣起論》,台北:華嚴蓮社,頁次:444。
1996 b〈從湛然〈十不二門〉 論天台思想之發展演變〉,《中華佛學學報》第九期,頁261-290。
1996 a〈由「大乘止觀法門」論慧思思想有否與前期相違〉,《諦觀》第85期,頁31-68。
1995 c〈就《華嚴法界觀門》論華嚴思想之演變〉,《中華佛學學報》第8期,頁373-396。
1995 b〈天台智者思想形成之時代背景───南北朝佛學思潮對智者之激發〉,《諦觀》第81期,頁131-159。
1995 a〈「摩訶止觀」、「釋禪」、「小止觀」之比較〉,《諦觀》第80期,頁1-22。
1994 g〈蕅益智旭大師修學心路歷程之探索(下)〉,《獅子吼》第33卷第2期,頁14-20。
1994 f〈蕅益智旭大師修學心路歷程之探索(上) 〉,《獅子吼》第33卷第1期,頁8-14。
1994 e〈孤山智圓禪師修學之心路歷程〉,《獅子吼》第33卷第5期,頁9-16。
1994 d〈孤山智圓的理具唯心思想及其對知禮之反批〉,《諦觀》第76期,頁131-152。
1994 c〈天台智者的禪觀〉(手稿pdf)。
1994 b〈天台智者大師修學心路歷程之探索〉,《獅子吼》第33卷第3期,頁18-26。
1994 a〈《大方廣十輪經》十輪思想之研究───以十佛輪的教育觀為主」論文簡介〉,《人生》第126期,頁31-33。
1993 d〈論發心───以天台智者大師之論述為主〉,《獅子吼》第32卷第6期,頁31-41。
1993 c〈論述天台智者大師的次第戒聖行───十支戒〉,《圓光佛學學報》創刊號,頁139-160。
1993 b〈湛然理具思想之探討〉,《中華佛學學報》第6期,頁279-301。
1993 a〈從觀心評天台山家山外之論爭〉,《諦觀》第74期,頁151-195。
1992〈《觀音玄義》性惡問題之探討〉,《中華佛學學報》第5期,頁173-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