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 內容 |
---|---|
111.1 | 中華佛學研究所官網改版上線,網站分門別類介紹佛研所的四大目標:數位典藏、學術研究、出版品及國際交流,並蒐羅歷年成果與相關資料。 |
111.1~ | 為進一步實踐創辦人 聖嚴法師於所訓中揭櫫之「立足中華,放眼世界」,佛研所於今年正式啟動「漢傳佛典英譯專案」,期將漢傳佛教的思想精華,翻譯成英文作品,提供歐美人士閱讀,以利於漢傳佛教弘傳及國際學術研究使用。現階段專案之重心為禪佛教相關經典與禪師語錄。 |
111.1 | 本所張雅雯博士後研究員〈趙氏真孤──從〈明白菴記〉論繼起弘儲之禪學思想與傳承〉一文,刊登於《佛光學報》新8卷第1期,頁145-199。 |
111.2.1 | 所長果鏡法師升等為法鼓文理學院人文社會學群教授。 |
111.3.1 | 漢傳佛教典籍叢刊《《大乘起信論直解》校注》新書付梓,本書為中華佛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蔡金昌老師校注。 |
111.3.4 | 本所助理研究員蔡金昌老師,應邀至「台中科技大學」演講「佛教安般禪修的解脫之道」。 |
111.3.6;3.13;3.20 | 所長果鏡法師應法鼓山美國洛杉磯道場邀請,於美西地區3/5、3/12、3/19的周六晚上 7點。舉辦「晚唐五代茶禪與公案」線上課程,除講述茶的相關知識,並介紹茶文化在華人社會的演變,以及在泡茶、品茶時,如何體現禪的精神。每次課程中,亦會介紹一則出自晚唐五代時期的禪宗公案。 |
111.3.28 | 中華佛學研究所發行之《中華佛學學報》(JCBS) 榮獲國家圖書館頒發「111年臺灣學術資源影響力」:期刊長期傳播獎:哲學宗教研究學門期刊第四名。 |
111.5.1 | 日本佼成出版社《新亞洲佛教史》系列10翻譯新書出版:《佛教在漢字文化圈的流布:朝鮮半島、越南》 |
111.6 | 本所張雅雯博士後研究員〈以詩證禪──仁山寂震〈廣寒山詩〉揭顯之三峰宗風〉一文,刊登於《法鼓佛學學報》30期,頁55-90。 |
111.6.30-7.1 | 果鏡法師應邀參加「心靈環保跨領域對話」學術研討會,並擔任7/1(五)「心靈環保與人文學科」場次二評論人。本所張雅雯博士後研究員發表〈從心溝通──禪門心法與溝通談判技巧之對話〉一文。 |
111.8.1 | 所長果鏡法師受聘為法鼓文理學院副校長。 |
111.8.1 | 所長果鏡法師〈聖嚴法師的念佛禪法──參究念佛的演變〉一文,收入於《聖嚴研究》第15輯,頁75-135。 |
111.8 | 本所研究員陳英善老師〈菩薩修證「無生法忍」的關卡──以不動地(Acalā- bhūmi)本願力為主〉一文,收入於《2022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臺北:華嚴蓮社,頁63-84。 |
111.8.31-9.2 | 本所與聖嚴教育基金會、聖嚴漢傳佛教研究中心、法鼓文理學院,共同舉辦「漢傳佛教四百年」學術研習營,邀請國內外一流專家學者授課,透過多元的型態,與青年學子一起探究漢傳佛教的特色。研習營8/31(三)-9/2(五)採線上方式,9/3(六)採實體方式進行禪修體驗。本次研習營,計有來自台灣、荷蘭、日本、法國、大陸的學者及相關科系碩、博士研究生、博士後研究員、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等,近兩百人參加。 |
111.9.23 | 9/23(五)-24(六)舉辦第33屆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分別於政大、中山大學文學院展開,所長果鏡法師應邀擔任9/23第一場次之講評人。 |
111.9.24-25 | 本所研究員陳英善老師應邀參加由武漢市佛教學會主辦,於蓮溪寺武昌佛學院舉辦之「2022首屆華嚴學與佛教中國化學術研討會」,線上發表〈論太虛與常惺對華嚴宗之看法〉一文。 |
111.11.10 | 中華佛學研究所與法鼓文理學院簽訂特設講座捐贈契約書,擬延攬國內外學術成就卓著之學者來校講學、協助規劃整合型研究案等,期進一步提升學術水準與研究成果。(期間112.1.1起至114年底) |
111.11.12-13 | 本所研究員陳英善老師於寧波七塔禪寺主辦的「第六屆天台佛教學術研討會」,線上發表〈宗鑑、志磐對「背宗破祖」(異說)之評斷〉一文。 |
111.11.21;111.12.21;112.1.4 |
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文理學院等主辦三場「2022法的療癒工作坊:佛教療癒研究與文本分析」,今年舉辦兩場,第三場於112年舉行,皆採實體(法鼓文理學院GC102教室)與線上方式進行。 第一場 講題:病體與神靈──清代薩滿巫覡治病 講者:劉世珣(國立故宮博物院 助理研究員) 第二場 講題:宗密修證儀中的魔事與禪病 講者:林欣儀(佛光大學佛教學系 助理教授) 第三場 講題:佛法的療癒實踐與應用 講者:梅靜軒(法鼓文理學院 副教授) |
111.12.23-24 | 第八屆「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由財團法人聖嚴教育基金會主辦,中華佛學研究所等單位協辦。於12/23(五)-12/24(六)假集思臺大會議中心舉行,採實體與線上會議模式進行,主題為「近現代漢傳佛教研究的回顧與前瞻」。9/23所長果鏡法師應邀擔任場次之主持人及與談人。 |
111.12.16-17 | 法鼓文理學院主辦「文本、敘事、經驗與修行:佛教禪修研究國際研討會」,所長果鏡法師應邀於12/17(六)擔任第九小組「禪宗教理與思想」之主持人;本所張雅雯博士後研究員,於同日場次四發表〈三峰派之懺與禪──論仁山寂震《大般若懺法》〉一文。 |
111.3.1-12.31 | 2022年漢傳佛教英文碩博士生獎助學金,在2021年11月發布訊息。至2022年3月1日截止申請,共有四位博士生提報申請。經過評選後,決定給予其中三位獎助。 |
111.1.1-12.31 |
年度數位專案: 1.名山古剎--中國佛寺志數位典藏專案(專案主持人:洪振洲;專案共同主持人:曾堯民)。 2. 中古佛教寫本資料庫編碼專案(專案主持人:洪振洲,專案共同主持人;安東平Christoph Anderl)。 3. 法的療癒資料庫研究與建置(專案主持人:梅靜軒;專案共同主持人:洪振洲)。 4. 唯識典籍數位資料庫建置專案(專案主持人:蔡伯郎;專案共同主持人:洪振洲)。 5.建構佛教知識網絡(專案主持人:洪振洲;共同主持人:惠敏法師)。 年度個人研究專案: 1. 元代禪宗之清規研究(專案主持人:梅靜軒) 2. 中華佛學研究所佛教高等人才培育成果之回顧與展望專案研究(專案主持人:越建東)。 3. 明清五家宗旨及綱宗研究(專案主持人:果幸法師)。 |
日期 | 內容 |
---|---|
112.1 | 本所助理研究員張雅雯老師〈三峰派仁山寂震《仁山和尚寶華語錄》解析〉一文,刊登於《佛光學報》新9卷第1期,頁69-114。 |
112.3 | 中華佛學研究所榮譽研究員陳英善老師《天台與諸宗之對論》一書出版,共收錄十二篇論文,多篇曾發表於學術研討會,範圍橫貫中國南北朝至現代。臺北:法鼓文化。 |
112.3.10 | 「《法鼓山志》專案」經法鼓山宗綱會議決議通過,由中華佛學研所究執行。《法鼓山志》規劃以歷代傳統目錄結構為基礎,編纂法鼓山之歷史沿革、共識理念、全山形勝等,共計十卷十三章。3月10日召集都監法師與副都監級法師舉行第一次「法鼓山志目錄會議」,會議中決議成立「法鼓山志編輯小組」。7月7日於法鼓山第三大樓海會廳召開第一次「法鼓山志編輯會議」,由所長帶領編輯小組成員:果興法師、常智法師和常慧法師等人進行討論。 |
112.3.10 | 本所助理研究員蔡金昌老師受邀至台中科技大學【江松樺先生講座】演講,講題:「佛教『蒙山施食』的人文關懷」。 |
112.3.14-16 | 本所《中國佛寺史志》數位典藏專案主持人洪振洲教授,應邀至美國哈佛大學參加「Tools of the Trade:he Way Forward」國際研討會,會中發表主題:Database of Biographical Data in Chinese Temple Gazetteers. 介紹佛寺志專案。 |
112.4.19 | 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文理學院等主辦「數位典藏組春季發表會」,《中國佛寺史志》數位典藏專案主持人洪振洲教授發表主題:法的療癒秘咒儀軌資料庫之介紹。 |
112.6 | 日本佼成出版社《新亞洲佛教史》系列第14冊翻譯新書出版:《近代國家與佛教》。 |
112.6.9-11 | 本所博士後研究員李聖俊老師,赴上海大學文學院參與「第九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會中發表〈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視域下「華藏淨土」的教義考論與理論定位〉。 |
112.6.29-7.1 |
第九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於6/29-7/1假集思北科大會議中心舉行,由財團法人聖嚴教育基金會主辦,中華佛學研究所等單位協辦。 所長果鏡法師應邀擔任多場次之主持人與回應人。本所助理研究員蔡金昌老師於6/29【聖嚴法師的思想與實踐】場次,擔任主持人與回應人,並於6/30會中發表〈從解脫道到菩薩道的實踐──以聖嚴法師《三十七道品講記》詮釋為主〉;助理研究員張雅雯老師於6/29發表論文〈三峰派禪僧之多元著作與意涵〉。 |
112.9- 112.12 |
中華佛學研究所與法鼓文理學院特設講座計畫,於9月至12月共計舉辦八場「北海潮音──佛教研究的多音與交響 Blog」系列講會,採實體與線上(部分場次)方式進行。 第一場 09/08(五)14:00-16:00 講題:氣息、靈魂與正念(prāṇa, jīva and sati)──初期佛教與奧義書和耆那教之思想交駁 講者:黃柏棋(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教授) 第二場 10/06(五)14:00-16:00 講題:說一切有部與瑜伽派的時間觀 講者:莊國彬(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 教授) 第三場10/20(五)14:00-16:00 講題:世親在《破我論》基於無我的記憶因果論的論證 講者:艾恪(Kaspars Eihmanis博士) 第四場10/25(三)14:00-16:00 講題:因果業報──佛的對話與善巧方便 講者:關則富(元智大學通識教育部 教授) 第五場11/10(五)14:00-16:00 講題:異熟與轉變──有部、經部與瑜伽行派的對論 講者:蔡伯郎(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 副教授) 第六場11/17(五)14:00-16:00 講題:龍樹與正理派 講者:李勝海(臺灣大學哲學系客座 副教授) 第七場12/01(五)14:00-16:00 講題:清辨論證方式之檢視──以《般若燈論‧觀緣品》與《掌珍論》為線索 講者:林恕安(輔仁大學宗教學系 助理教授) 第八場 12/22(五)14:00-16:00 講題:空性論證方法之爭──以月稱和清辨為中心 講者:釋見弘(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 副教授) |
112.10.21 | 本所助理研究員張雅雯老師與博士後研究員覺心法師,分別於臺灣宗教學會、法鼓文理學院主辦之「神聖之美──宗教藝術與體驗」學術研討會,發表〈禪意生活實驗場──漢傳禪法五感體驗之課程研究〉、〈遇神與通佛──從聖嚴思想論通靈現象〉。 |
112.11.03 |
【中華佛學研究所與法鼓文理學院特設講座計畫】特邀請訪問學人B. Jonathan S. Watts教授,就其研究專業──日本入世佛教舉辦專題演講。 時間:2023/11/03(五)14:00-16:00 地點:法鼓文理學院,GC103 講題:From Violent Modernism to the Buddha’s Pure Land: Socially Engaged Buddhism in Japan |
112.11.18-19 | 本所博士後研究員李聖俊老師,參加11/18-19於浙江七塔禪寺召開之「第七屆天台佛教學術研討會」,並於會中發表〈慈照子元《圓融四土三觀選佛圖》之思想及其商榷──以同居土、寂光土為討論〉。 |
112.11.24-25 | 本所助理研究員張雅雯老師於中央研究院、聖嚴教育基金會、臺灣大學主辦「法界安立──東亞文化交流視域下的佛教文化與政教關係」學術研討會,發表〈禪門心動能──三峰派多元文本考察〉。 |
112.11.27 | 第三屆「漢傳佛教青年學者論壇」為中華佛學研究所與學界共同攜手合作,提供有志研究漢傳佛學的青年學子學習、對話、獎助、發表等多重機會的平台。本所更設立子網站專區,蒐集「漢傳佛教青年學者論壇」最新與完整之相關資訊。網址:https://yscbf.chibs.edu.tw/index_tw.php |
112.12.15 |
【中華佛學研究所與法鼓文理學院特設講座計畫】邀請哈佛大學南亞系暨比較文學系博士候選人曲洋老師演講。 講題:「無益之事」與「無譯之詩」陳寅恪、程曦與古泰米爾文學 日期:12/15(五)14:00-16:00 地點:法鼓文理學院,GC103 |
112.12.23 | 中華佛學研究所於12/23下午2點,於法鼓德貴學苑舉辦「第三屆漢傳佛教青年學者論壇活動發布暨說明會」,由所長果鏡法師與中研院研究員廖肇亨教授等多位學界菁英,勉勵40餘位與會之博、碩士生,共同參與此三階段充滿幸福感的佛學論壇。 |
112.12 | 本所助理研究員張雅雯老師〈三峰派之懺與禪──論仁山寂震《大般若懺法》〉一文,刊登於《臺大佛學研究》46期,頁107-166。 |
112.12 | 本所博士後研究員覺心法師之〈遇神與通佛──從聖嚴思想論通靈現象〉一文,收錄於《中華佛學研究》第24期【特稿】。 |
112.12 | 為推動漢傳佛教學術研究與國際交流,加強漢傳佛學研究人才之養成,本所特制定「中華佛學研究所學術諮詢委員設置辦法」,延聘專家學者擔任委員,並分別於12/8及12/19公布於佛研所官網中、英文網頁。 |
112.1.1-12.31 |
年度數位專案: 1.名山古剎--中國佛寺志數位典藏專案(專案主持人:洪振洲;專案共同主持人:曾堯民)。 2. 中古佛教寫本資料庫編碼專案(專案主持人:洪振洲,專案共同主持人;安東平Christoph Anderl)。 3. 法的療癒資料庫研究與建置(專案主持人:梅靜軒;專案共同主持人:洪振洲)。 4. 唯識典籍數位資料庫建置專案(專案主持人:蔡伯郎;專案共同主持人:洪振洲)。 5.建構佛教知識網絡(專案主持人:洪振洲;共同主持人:惠敏法師)。 年度個人研究專案: 1. 元代禪宗之清規研究(專案主持人:梅靜軒) |
日期 | 內容 |
---|---|
113. 1.25 | 中華佛學研究所所博士後研究員覺心法師〈天台智顗「睡眠觀」之研究〉一文,刊載於《學思》第2期,頁59-71。 |
113. 1.26 | 中華佛學研究所為推動漢傳佛教學術研究與國際交流,並加強漢傳佛學研究人才之養成,特設置「中華佛學研究所學術諮詢委員會」,以提供本所發展方針並諮詢建言。首次會議於2024/1/26(五)假法鼓德貴學苑召開。 |
113.3.8 | 本所蔡金昌助理研究員,受邀至台中科技大學參加「江松樺先生講座」「儒釋道論壇」,講題:「佛教與儒道的衝突與會通」。 |
113.3 | 「漢傳佛教論叢」系列第8冊《側寫江戶佛教思想》新書出版,林鎮國、簡凱廷主編,陳繼東、何歡歡、王芳等人著。 |
113.4.18-19 | 【臺灣佛學資源數位化回顧與前瞻國際學術研討會─慶祝臺大佛學資源數位化 30周年】由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法鼓文理學院、中華佛學研究所主辦,所長果鏡法師應邀於4/18開幕式以錄影方式致辭。 |
113.4.30 | 中華佛學研究所發行之《中華佛學學報》(JCBS) 榮獲國家圖書館頒發「112年臺灣學術資源能量風貌」:哲學宗教研究學門 「熱門期刊傳播」(長期引用)。 |
113.6 |
本所助理研究員張雅雯老師兩篇論文收錄於學術期刊: 1.〈三峰派禪僧系譜與著作之重新考察〉《法鼓佛學學報》34期,頁39-941。 2.〈禪門心法與現代談判溝通──聖嚴法師從心溝通論述與應用之解析〉,圓光佛學學報》43期,頁145-191。 |
113.6 | 本所博士後研究員覺心法師〈《大正藏》與CBETA的錯誤及起因考──以支婁迦讖譯《般舟三昧經》為例〉一文,刊載於《法鼓佛學學報》第34期,頁95-142。 |
113.7-10 | 中華佛學研究所與法鼓山心靈環保學習中心合辦「《西遊記》與佛教」系列講座(實體+線上方式),分別於7/28、8/24、9/28、10/19舉辦4場。邀請中研院中國文哲所研究員暨本所學術諮詢委員廖肇亨老師主講。 |
113.8 | 本所博士後研究員覺心法師〈聖嚴法師對各類修行經驗之融貫與次第化詮釋〉一文,收錄於《聖嚴研究》第16輯,頁135-207。 |
113.8 | 本所蔡金昌助理研究員,論文題目:〈從解脫道到菩薩道的實踐──以聖嚴法師《三十七道品講記》詮釋為主〉,收錄於《聖嚴研究》第16輯,頁277-329。 |
113.8.31 |
第三屆中華佛學研究所「漢傳佛教青年學者論壇」(YSCBF)研究計畫發表,於8/31假法鼓文理學院舉行,由中華佛學研究所主辦,法鼓文理學院等單位協辦,會集海內外歷屆菁英及40多位學者,展開為期兩天的研討。 本屆論壇的特點之一,是在論壇前,先以「佛學文獻、教理思想、佛教文學、東亞佛教、佛教歷史、禪修實踐、臺灣佛教、佛教藝術、佛學資料庫應用」為9大主題,再細分主題為總計16個研究小組定期召開讀書會,有35位老師義務指導,並有來自法鼓、佛光、華梵、玄奘、圓光、臺大、政大、成大、中山、中央、輔大、東海、高師大、北教大,以及大陸、歐洲、美國、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泰國等各地139位碩博士生、21名大學生報名參與。本所蔡金昌助理研究員與李聖俊博士後研究員,亦擔任漢傳佛教青年論壇讀書會「教理思想組」輔導老師;張雅雯助理研究員及釋覺心博士後研究員擔任「禪修實踐組」之輔導老師。 |
113.10.17 | 中華佛學研究所籌辦2025年「第六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全球徵稿活動開始,主題:亞洲佛教文化與現代社會。投稿截止日:2025/2/7(五),會議日期:2025/10/30-11/2。 |
113.10.17-21 | 本所蔡金昌助理研究員,受邀至安徽合肥參加皖臺禪宗文化研討會,發表論文:〈「四念處」在禪修上的應用──以臺灣法鼓山聖嚴法師的禪修教學為例〉,收錄於《皖臺禪宗文化研討會文集》,頁227-235。 |
113.10.18-20 | 法鼓文理學院漢傳禪學研究中心成立後,首次與中國大陸安徽省佛教協會合作,以「安徽禪宗的起源、發展與傳承」為題,於安徽省新文采會展酒店舉行「皖臺禪宗文化研討會」及「第二屆皖臺佛教文化交流」。法鼓文理學院陳定銘校長及所長果鏡法師同時以法鼓文理學院副校長暨漢傳禪學研究中心主任身分參與盛會,同行並有本所蔡金昌助理研究員、法鼓文理學院師生及僧團法師等。 |
113.11 | 本所榮譽研究員陳英善老師〈從迷悟看地藏與華嚴──以蕅益智旭為主〉一文,收錄於2024《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23。 |
113.11 | 「禪宗典籍系列叢書」第1冊《三峰派參禪鍛鍊指南1──參禪四十偈》新書出版。 |
113.11.16 | 本所蔡金昌助理研究員,於11/16受邀參加「2024臺灣國際儒學學術論壇——儒學的傳統創發與現代詮釋」,擔任特約討論人。 |
113.12.22 | 本所助理研究員張雅雯老師與蔡金昌老師,參加中研院「東亞文化交流視域中的城市書寫主題計畫」主辦之「東亞禪學文化交流學術談會」。兩位老師分別發表〈無相與感通—從《金剛經新異錄》談晚明持經群像〉與〈江味農《金剛經講義》如來藏思想探析〉之相關講綱。 |
113.1-11 |
中華佛學研究所「學者領航」系列,於1至11月舉辦「學者領航」系列和「大師講座」系列共計9場的線上會議室,會議室邀請諸多學者與青年學者互動參與。 (一)1月:文獻學基礎上的佛教研究多重進路 講者:趙文副教授(南開大學哲學院) 與談者:劉家幸助理教授(國立成功大學全校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 主持人:曾堯民副教授(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 時間:1/18(四) (二)2月:臺灣佛教史研究的「五緣」模式 主講者:闞正宗老師(佛光大學佛教學院教授) 與談者:蘇全正老師(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主持人:林韻柔老師(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時間:2/29(三) (三)4月:Yogācāra Contemplation on Existence and Non-existence 有與無: 瑜伽行派對所緣的覺察 主講者:Dr. Choi Seongho 崔成昊老師(Senior Researcher at Kyungnam University, South Korea 韓國慶南大學研究員) 回應人:耿晴老師(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 主持人:竇敏慧老師(慕尼黑大學佛教研究博士學位學程) 時間:4/25(四) (四)5月:東亞佛教研究──學與思 主講者:林佩瑩老師(政治大學宗教所副教授) 與談者:林韻柔老師(中正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主持人:郭珮君老師(臺灣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時間:5/13(一) (五)7月:佛寺的當代禪修推動──兼論佛典的保藏與傳播 講者一:法幢法師(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 講者二:簡凱廷老師(臺灣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主持人:張雅雯老師(中華佛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時間:7/24(三) (六)9月:禪畫研究經驗分享──以中國的作品為例 主講人:李宜蓁老師(九州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院專門研究員) 主持人:佘筠珺老師(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時間:9/4(三) (七)9月:越南近代漢傳佛教文獻研究近況與未來展望 主講人:李貴民博士後研究員(國立成功大學文學院多元文化研究中心) 主持人:曾堯民副教授(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 時間:9/26(四) (八)10月:佛教文學與禪宗研究──留日學術旅程經驗談 主講人:劉瀟雅老師(浙江工商大學專任教師) 曾昭駿老師 (浙江工商大學專任教師) 主持人:劉家幸助理教授(國立成功大學全校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 時間:10/24(四) (九)11月:電影與佛學──光影中的佛法與美國職涯分享 講者:簡奕瓴老師 (美國剛薩加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 Associate Professor of Religious Studies at Gonzaga University) 主持人:果鏡法師 (中華佛學研究所所長) 張雅雯老師(中華佛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時間:11/30(六) |
113.3-10 |
中華佛學研究所與法鼓文理學院特設講座計畫於2024年計舉辦10場「對論與方法」系列講會。 (一)3月:「新亞洲佛教史」系列新書發表會 主持人:廖肇亨研究員(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評讀人(按議程排序): 1. 胡頎博士(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博士後) 2. 黃庭碩助研究員(中央研究院歷史與語言研究所) 3. 簡凱廷助理教授(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4. 任洧廷博士生(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時間:3/1(五) (二)3月:《意義闡釋與時間性:華嚴宗詮釋學相關哲學研究》新書座談會 報告人/ 作者:宋灝(Mathias Obert)教授(中山大學哲學系) 主持人:越建東教授(中山大學哲學系) 與談人(按議程排序): 1. 楊婉儀教授(中山大學哲學系) 2. 康特(Hans-Rudolf Kantor)教授(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3. 馬愷之(Kai Marchal)副教授(政治大學哲學系) 4. 郭朝順教授(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 5. 游淙祺教授(中山大學哲學系) 時間:3/15(五) (三)3月:拯救《起信論》──基於《楞伽經》、地論宗和初期《起信論》註疏的新嘗試 講者:耿晴副教授(臺灣大學哲學系) 主持/回應人:蔡伯郎副教授(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 時間:3/22(五) (四)4月:從世親到玄奘學派──瑜伽行派研究新視域讀書會(1) 評讀人: 1. 楊得煜助理教授(東海大學哲學系) 2. 詹晏怡助理教授(日本上智大學) 主持人:林佩瑩助理教授(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 時間:4/12(五) (五)4月:從世親到玄奘學派──瑜伽行派研究新視域讀書會(2) 評讀人: 1. 簡汝恩助理教授(佛光大學佛教學系) 2. 葉嘉雯博士生(政治大學哲學系) 主持人:鄧偉仁副教授(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系主任) 時間:4/26 (五) (六)5月:去自然化的回憶理論──智旭與艾儒略的虛擬對論 講者:林鎮國教授(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特設講座教授、政治大學哲學系榮譽教授) 主持人:鄧偉仁副教授(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系主任) 時間:5/10(五) (七)5月:《成實論》注疏中的認知理論──以【臺北131】《成實論義記卷中》為主要線索 講者:李幸玲教授(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主持人:蔡伯郎副教授(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 時間:5/31(五) (八)6月:唐宋淨土觀:淨影慧遠與善導、四明知禮與靈芝元照 講者:曾堯民副教授(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 主持人:吳孟謙副教授(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 時間:6/14(五) (九)9月:近代中國佛教歷史中的現代敘事──以「格義」為例 講者:彭沁沁博士(德國波鴻魯爾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後) 時間:09/25(三) 14:00-16:00 (十)10月:越南佛教文獻的現狀與展望 講者:Tô Lan NGUYỄN阮蘇蘭博士(越南社會科學翰林院哲學院研究員) 時間:10/28(一) |
113-1-12 |
年度數位專案: 1.名山古剎--中國佛寺志數位典藏專案(專案主持人:洪振洲;專案共同主持人:曾堯民)。 2. 中古佛教寫本資料庫編碼專案(專案主持人:洪振洲,專案共同主持人;安東平Christoph Anderl)。 3. 法的療癒資料庫研究與建置(專案主持人:梅靜軒;專案共同主持人:洪振洲)。 4. 唯識典籍數位資料庫建置專案(專案主持人:蔡伯郎;專案共同主持人:洪振洲)。 5.建構佛教知識網絡(專案主持人:洪振洲;共同主持人:惠敏法師)。 |
113.5-11 |
中華佛學研究所與法鼓文理學院合作《佛寺志資料庫之漢傳佛學研究》專案,於113年5/2、6/20、7/4、8/6、9/5、10/3、11/1舉辦7次《中國佛寺志》專題線上講座。前4次分別邀請徐維里教授、林韻柔教授、郭珮君教授、李志鴻研究員分享佛寺志系統使用心得;後3次分別邀請黃庭碩研究員、釋覺心博士後研究員、張雅雯助理研究員、曾堯民教授分享佛寺志系統使用與研究之心得。本所蔡金昌助理研究員及李聖俊博士後研究員亦共同參與互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