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業記


李志夫

印順導師的思想與學問,頁167-172。

台北市:正聞出版社

民國81年4月4版

筆者有幸,恭逢印老民國五十四年受當時文化學院張創辦人曉峯先生之聘,在該校哲學系敎授「印度佛學」與「般若學」,忝列受業之一,也是筆者初次涉及佛學。雖然以前已深「研」楞嚴經,及金剛經、壇經數種,但眞正有系統正聞佛學則是始於受業印老。印老當時所授之「佛學概論」曾印有講義,每次上課前隨堂分發,以後已以此成書。至於「般若經」則是在黑板上臨時寫上大綱,本身似乎也無講稿。雖然如此,如能據其所講,信手記下亦自成體系,正如讀他的著作一樣地清晰。可惜印老當時因病未能繼續應聘。否則,如能長期執敎於大學,則其影響之大,當更不止百十倍於往昔。「佛法難聞」亦眞有如是者。當時上課最為契機的,就記憶所及是:現任敎「敎育學院」之許國宏兄,其次是現任敎於東吳大學的陳榮波博士等人。至於筆者,則權充印老的臨時侍者。可惜我們如今在工作上,多少已偏離了佛學。都只怪我等不才,雖一代大師其又奈何!但此後於我們在佛學上的啟廸作用仍是普遍而深遠的。因為文化大學一直重視佛學,嗣後亦有多位法師在文大任敎,這些都是印老所開之進路。印老在文化所授之「佛學概論」已出版成書,前已言及不必多贅。他所授之「般若學」計有五章,卽緒論、中觀、瑜伽、如來藏、結論。也卽是在比較以上三系之性空思想。

很久以來,我就嘗發願,將「般若學」之筆記加以整理、加註,然後呈請老法師審定以後出版公諸社會,但一直未嘗閒下來,近年尚不能如願。

關於中觀與瑜伽之性空思想,印老自身以及敎界學者闡述很多,玆略而不記;今僅就「如來藏」般若部份摘要敍述如左:

向來印度學者所承認者只有經部、有部、瑜伽、中觀四部,西藏亦承此說。中國學者,就大乘看,尚有如來藏一系,不僅瑜伽、中觀而已。
之所以如來藏思想不流傳像前二者那麽普遍,乃是因為如來藏經少有論師闡揚;前兩經論師多,而且又是大系,所以傳佈很廣。中國學者,重經不重論,所以對如來藏一系特別重視,所以能輕易地看出其特殊地位。

一、如來藏經之出現

「如來藏」一詞從未在西元二世紀左右之龍樹菩薩論著中提到過,直到三至四世紀之世親、無著兄弟中之論著才提到,可能盛行於三世紀。「如來藏」思想興起與流行地在印度南方,因為相傳毘園椰城之孩童皆會唱如來藏有關之頌詞;同時,如來藏一系之思想如大法鼓經、涅槃經、無想經均在南部流傳。

二、如來藏系統之共同特點

經常提示到戒律,推崇僧團集聚制度,提倡素食,對於不守戒之出家人以及對世俗的佛敎都採強硬報復態度。主張人人有佛性,反對無我說。最純之如來藏思想為如來藏經、不增不減經、無上依經等。

三、如來藏思想之根本意趣

(一)如來與如來藏:問題起於如來涅槃,那就是佛滅度後是否還存在呢?這在部派裏有各種不同之說法,且略而不論。本系則說:如來常住不變,意思是,佛是化身變化,其金剛身則永恒不變,故倡常、樂、我、淨之眞義。其次主一切衆生有如來之藏。衆生有如來之藏,有如礦石尚未開採,支票尚未兌現。

(二)如來藏為生死涅槃依:生死依住如來藏,如來藏是常住不變的,無始以來,隨順世間,隨波飄流,往來生死,名為衆生。如來藏在衆生之中,成佛以後卽是佛,卽是如來,如來身卽是法身。生死如波,佛性如水。生死依於如來藏,如波依於水。涅槃亦依住如來藏,如來藏如金礦,涅槃如金,只要鍊礦卽可得金,只要修亦必可得涅槃。為何肯定人人有如來藏——佛性呢?「因有如來藏故,所以厭苦求樂」。厭苦求樂就是趣向涅槃。所以如來藏亦為涅槃依。

(三)如來藏與一:所謂一,卽一體。諸如依於一,卽依於如來,不必三皈依;依一諦,四諦卽一諦,別無三諦;依一乘,三乘歸於一乘卽菩薩乘;依一道,八正道復歸於如來藏一正道。總之,一依、一諦、一乘、一道……乃至一界都是一體之如來藏。

四、如來藏與空

如來藏之空乃是一淨化之如來藏,例如其無我之如來藏卽是空的別名。如楞伽經說:因衆生根基不同,所以從前說「無我」、「無相」;今說如來藏,其實,就是一切法空性。其次,如來藏亦卽第一義空,楞伽經依唯識而觀空,不過尚不如如來藏第一義空來得廣泛:大涅槃經前十卷講如來、涅槃、實相絕對不空;但在後三十卷則說涅槃、空相、一切法空。因為大涅槃經是貫通般若經、大方廣經的,有如牛奶煉成醍醐,牛奶亦是有,亦是空。從因緣法之觀點看,如來藏、佛性、涅槃亦是緣起性空。從修行觀點看,有所修證,並非空,修證無所得並非有。空有依此而得到了統一。總之,是「寄詮離執,假說為空;離執寄詮,假說為有」。亦可說是亦空亦有,亦有亦空。

五、如來藏與唯心論

如來藏思想到了中國便成為唯心論。就如來藏本身思想看,它是從修行中證驗而得之清淨知識,而且帶有破壞唯心性,是不卽一切不離一切的。可是常與「心性本淨」相結合,唯心思想於是乎成立。其實是「自性不可得,故心性本淨,故為空」。旣然一切本淨,心具有統攝作用,故說心性本淨,與唯心論不是同一的。如說「心性本淨」,又如何有染呢?如染了又如何清淨呢?從理論上說,染淨為本有,或為外來,都有二律背反的困難;但在修證上,從染中卽可悟得眞實法性,悟波卽可見水,悟有卽可見空,悟染卽可得淨。至於如來藏與阿賴耶識之關係,有不同之說法:從文獻上看,阿賴耶思想出於北方;如來藏出於南方。阿賴耶是庫藏,如來藏是指胎藏。如此說來二者為不相屬之二體。也有指其二者是相聯的:如小乘經中也有阿賴耶,為「執著處」,唯識之種子在阿賴耶識中,如來藏是清淨的,但阿賴耶不一定清淨。二者之關係是:如來藏如我們清淨心;阿賴耶如夢裏之心,二者之心本為一體,只是眞妄和合而已。起信論中卽有此種思想。

六、一切法空之眞義

(一)與有宗、唯識同一說:一切法空有餘說,如杯子內無水,杯子是空,但杯子本身却是不空。如來藏空卽是常樂我淨。其實,如來藏本身並不空。而如來藏之清淨空,亦卽無染、無煩惱。基於此,它是反對中觀所說一切法空的。本系之有餘說卽是有條件的,而中觀之一切法空是畢竟空是無條件的。

(二)與中觀同一說:如來藏系主一切法空之空性是有的,應說空不空,卽是性空之空不空。以此反對瑜伽所說依他起不空。總之,本系是同瑜伽之有以反中觀之空;也同中觀之空以反瑜伽之有,實際是主亦空亦有,這就是如來藏系之「有餘說」。如果,我們深研三系空有之基本精神實際並無矛盾,只是在言說上所採之語詞有異而已。而且,佛法重在行果,這些言語上之差異與矛盾逕可在修證上清除。這有如二律背反,但在現象中確是仍然存在著。例如「有」從理論上不能生出現象世界;「無」也不能生出現象世界,但是現象世界畢竟是產生了。何況,大乘三派之差異只是言語上的,並非是二律背反的,更可透過實踐修證而加以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