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歸大處(20b

第五、歸大〔空〕處,諸法畢竟空故,說是止觀者:

夫〔以〕膠〔黏猴〕手易〔於捕〕著(T2.173b-c,雜阿含經:「或復有山,人獸共居,於猿猴行處,獵師以黐膠塗其草上,有黠猿猴遠避而去,愚癡猿猴不能遠避。以手小觸即膠其手,復以二手欲解求脫,即膠二手,以足求解,復膠其足,以口嚙草,輒復膠口。五處同膠,聯捲臥地。」),寱〔甜之〕夢難惺(醒);封〔滯於〕文〔字以〕齊〔己愛〕意,自謂為是;競執瓦礫,謂琉璃珠(T12.617c,大般涅槃經:「如彼諸人各以瓦、石、草、木、沙礫而為寶珠。」)。近事顯語,猶尚不識,況遠理密教,寧當不惑?為此意故,須論旨歸。

〔按語〕:以上說明為何須論旨歸。何謂旨歸?

〔集註〕

【弘決】「夫膠手」等者,心性如手,或(惑)著如膠;隨文封滯,迷於旨趣。(T46.215b)

〔釋名〕 寱 ㄋ一ˋ

《康熙字典》:「令人謂夢中有言為『寱語』。」(p.359)

旨歸者,文旨所趣也。如水流趣海,火炎向空;識密達遠,無所稽滯。譬如智臣,解王密語;聞有所說,皆悉了知,到一切智地。得此意者,即解旨歸。「旨」者,自向三德;「歸」者,引他同入三德,故名「旨歸」。又,自入三德名「歸」;令他入三德名「旨」,故名「旨歸」。

〔集註〕

【弘決】若識密教而達遠理,則不稽顯教,不滯近理。(T46.215c)

〔釋名〕三德

《大般涅槃經》:「我今當令一切眾生及以我子四部之眾悉皆安住祕密藏中,我亦復當安住是中入於涅槃。何等名為祕密之藏?猶如伊字三點,若並則不成伊,縱亦不成,如摩醯首羅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點,若別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脫之法亦非涅槃,如來之身亦非涅槃,摩訶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異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為眾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T12.376c)

今更總、別明旨歸:

諸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T9.7a,法華經:「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示種種像,咸令眾生同見法身;見法身已,佛及眾生俱歸法身。又,佛說種種法,咸令眾生究竟如來一切種智;種智具已,佛及眾生俱歸般若。又,佛現種種方便,神通變化,解脫諸縛,不令一人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T46.20b)既滅度已,佛及眾生俱歸解脫。《大經》云:「安置諸子祕密藏中;我亦不久自住其中。」(T12.616b,大般涅槃經:「我今當令一切眾生及我諸子四部之眾,悉皆安住秘密藏中,我亦復當安住是中入於涅槃。」)是名總相旨歸。

〔按語〕:以上說明何謂總相旨歸。

別相者:身有三種:一者、色身,二者、法門身,三者、實相身。若息化論歸者:色身歸解脫;法門身歸般若;實相身歸法身。

〔集註〕

【弘決】言「息化」者,謂化緣訖,示入涅槃,即是示歸三德祕藏。(T46.216a)

【講義】「一者、色身」:此中三身、三智、三脫,從教門,為能歸修用;三德從法體,為所歸理性。色身,對機應用;法門身,修證功德;實相身,所契理。三智、三脫例之可知。(B23.93)

〔釋義〕三種身(色身、法身、實相身)

眾生俱歸解脫名總旨歸;分三種身,分別解脫名旨歸。

色身,指五陰所成之身,為束縛、為苦集,所以眾生要求解脫。

法門身,指一切變化之身,如某一教師,學生稱他為老師,子女稱其為父,妻稱其為夫,如其參加各種社團,又有在社團所扮演之職稱。在每個職稱中必須扮演每一職稱之角色。所以某一教師即法門身。扮演每法門身必定要有相適應之智慧。其實智慧是一,可分別解決不同之問題。故法門歸於般若。

實相身,即佛性,即法身,即空性,是隨緣不變。實相身是相對外境而說,外境是變化的,故不真實;法身隨緣不變,故名實相。故空相歸於法身。

般若說有三種:一說道種智,二說一切智,三說一切種智。若息化論歸:道種智歸解脫;一切智歸般若;一切種智歸法身。

解脫有三種:一、解無知縛,二、解取相縛,三、解無明縛。若息化歸真:解無知縛,歸解脫;解取相縛,歸般若;解無明縛,歸法身。以是義故,別相旨歸,亦歸三德祕密藏中。

〔按語〕:以上釋別相止歸。

           〔表解〕

                     三德祕密藏       

 

法身

 

1.色身 ──→ 解脫

2.法門身 ─→ 般若

3.實相身 ─→ 法身

 

般若

 

1.道種智 ─→ 解脫

2.一切智 ─→ 般若

3.一切種智 法身

 

解脫

 

1.解無知縛 解脫

2.解取相縛 般若

3.解無明縛 法身

復次,三德非三非一,不可思議。所以者何?若謂法身直〔即是〕法身者,非法身也。當知法身亦身、非身、非身非非身。住首楞嚴,種種示現,作眾色像,故名為身;所作辦已,歸於解脫。智慧照了,諸色非色,故名非身;所作辦已,歸於般若。實相之身,非色像身,非法門身,是故非身非非身;所作辦已,歸於法身。達此三身無一、異相,是名為「歸」;說此三身無一、異相,是名為「旨」。俱入祕藏,故名「旨歸」。

       〔表解〕                                                                                       

 

 

法身

 

                :住首楞嚴示現眾色像 ──→  解脫

非身            :智慧照了諸色非色 ───→  般若

非身非非身:實相身非色像身、法門身 法身

若謂般若直〔即是〕般若者,非般若也。當知般若亦知、非知、非知非非知。道種智般若,遍知於俗,故名為知;所作辦已,歸於解脫。一切智般若,遍知於真,故名非知;所作辦已,歸於般若。一切種智般若,遍知於中,故名非知非非知;所作辦已,歸於法身。達三般若無一、異相,是名為「歸」;說三般若無一異相,是名為「旨」。俱入祕藏,故名「旨歸」。

        〔表解〕

 

 

般若

 

                :道種智般若 ── 遍知於俗 解脫

非知            :一切智般若 ── 遍知於真 般若

非知非非知:一切種智般若 ── 遍知於中 法身

若謂解脫直解脫者,非(T46.20c)解脫也。當知解脫亦脫、非脫、非脫非非脫。方便淨解脫,調伏眾生,不為所染,故名為脫;所作辦已,歸於解脫。圓淨解脫,不見眾生及解脫相,故名非脫;所作辦已,歸於般若。性淨解脫,則非脫非非脫;所作辦已,歸於法身。若達、若說如此三脫非一、異相;俱入祕藏,故名「旨歸」。

〔按語〕:以上以法身、般若、解脫三德以辯證地說明三者相攝、相入。

〔表解〕

 

 

解脫

 

                 :方便淨解脫 調伏眾生不為所染 解脫

非脫             :圓淨解脫 ── 不見眾生及解脫相 般若

非脫非非脫 :性淨解脫 ───────────→ 法身

〔釋名〕三涅槃(方便淨解脫、圓淨解脫、性淨解脫)

1.《金光明經玄義》:「云何三?云何涅槃?性淨、圓淨、方便淨,是為三。不生不滅名涅槃。諸法實相不可染、不可淨,不染即不生,不淨即不滅,不生不滅名「性淨涅槃」。修因契理,惑畢竟不生,智畢竟不滅,不生不滅名「圓淨涅槃」。寂而常照,機感即生,此生非生,緣謝即滅,此滅非滅,不生不滅名「方便淨涅槃」。」(T39.3b)

2.《大乘義章》:「一者體大,性淨涅槃體窮真性義充法界。二者相大,方便涅槃過無不盡德無不備。三者用大,應化涅槃妙用曠博化現無盡。」(T44.814a

復次,三德非新非故,而新而故。所以者何?三障障三德:無明障法身;取相障般若;無知障解脫。三障先有,名之為故;三德破三障,今始得顯,故名為新。〔於是〕三障即三德;三德即三障。三障即三德,三障非故;三德即三障,三德非新。非新而新,則有發心所得之三德,乃至究竟所得之三德;非故而故,則有發心所治之三障,乃至究竟所治之三障。新非新,故非故,則有理性之三德。若總達三德非新、非故,而新而故,無一、異相;為他亦然,即是「旨歸」祕密藏中。

〔釋義〕三障(無明障、取相障、無知障)

無明是無始以來的惑業,此一惑業總是執著有一色身我或心識我、…而不知色身…我意識法身所顯,實則無我,所以說無明障法身。

由於無明惑執我有,外境皆實在即是取相障。取相障深,即難了知諸法緣起性空之般若智,所以是取相障般若。

無明是主觀內在之惑業,取相障般若智即是無知。換句話說,無明昧於我、法二空,皆因緣假有,而執於我、法皆實有,即是無知。主體無明,無知我法與我與法之關係皆承因緣法,永不知一切法空,所以無知障礙解脫。

三德為三障所障,三德朗朗自現,謂之新三德。

其實,三障即緣起之別名,三德即空性之別名,緣起即自性空,三障亦自性空。所以緣起即性空,三障即三德。

又說者:無明先有,名為故;法身是明,破於無明,名為新。無明即明;明即無明。無明即明,無明非故;明即無明,明則非新。取相先有,名之為故;無相破相,無相名新。相即無相,無相即相,何新何故?無知先有,名之為故;知破無知,知名為新。無知即知,知即無知,何新何故?

〔按語〕:以上以三德、三障;無明、明;取相、無相等相即、相離。相即為故;相離(斥)為新。

若達總、別、新、故無一、異相;若為他說,亦復如是,是名「旨歸」,入祕密藏。縱橫、開合、始終等,例皆如是。  

復次,旨歸亦復如是。謂旨、非旨、非旨非非旨,歸、非歸、非歸非非歸,一一悉須入祕密藏中,例上可解。旨,自行故;非旨,化他故;非旨非非旨,無自他故。

〔集註〕

【講義】「旨,自行故」:從因至果為旨故也。「非旨,化他故」:隨情施設故也。「無自他故」:自行、化他功畢故也。(B23.98)

旨歸三(T46.21a)德,寂靜若此,有何名字而可說示?不知何以名之。強名中道、實相、法身、非止、非觀等;亦復強名一切種智、平等大慧、般若波羅蜜、觀等;亦復強名首楞嚴定、大〔般〕涅槃、不可思議解脫、止等。

          〔表解〕                              

三德      止觀

中道 ─── 實相 ─── 法身 ───── 非止非觀

一切種智 平等大慧 般若波羅蜜 ──

首楞嚴定 大般涅槃 不可思議解脫

當知種種相、種種說、種種神力,一一皆入祕密藏中。何等是旨歸?旨歸何處?誰是旨歸?言語道斷,心行處滅(T25.71c:大智度論:「心行處滅,言語道斷。」),永寂如空,是名旨歸。至第十重中,當廣說也。

〔按語〕:以上釋總、別、新、故四止歸非一、非異…甚至止與歸亦非止、非歸,亦是相即、相離…為辯證中道,為大般涅槃,是為歸大處。

(卷第二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