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聚焦—(前十七屆校友分享請見二十周年特刊)
校友素寫
第十八屆
廉豔雲

◎繼獻法師
  來自馬來西亞,年紀雖小,卻是我們同學中最聰明的人,語文天分更是一流,是大家學習的典範,常帶動大家的讀書風氣!

◎德侹法師
  畢業於交大研究所,邏輯清楚,常能看出事情的關鍵,一針見血的見解令人佩服,對學問的堅持更是使大家五體投地!

◎德學法師
  第一印象就是溫柔婉約,令人有如沐春風之感,她聲音雖輕柔,但剛毅果斷的向學態度卻是我們的榜樣,任何煩惱找她傾訴也似乎都化為無形了!

◎諦融法師
台大高材生,處事明快,常帶著一抹淺淺的微笑,彷彿所有的事情一到法師面前,皆化成對佛學的積極追求,凡夫俗子的我們也只能自嘆不如。

◎白樸
  來自泰國法身寺,畢業後已正式受戒成為法師,他個性溫和,不疾不徐,態度永遠那麼輕鬆自然,但不時爆出的冷笑話更是一絕。

◎祈崇溥

  體育界的高材生,班上的帥哥,英文很好的他,常是大家的小老師,熱心服務,任何麻煩事請他幫忙就對了!去年結婚了,世界又多了個幸福的女人!

◎留瑞嬪

  班上開心果,似乎與煩惱沾不上邊,遠遠就聽到她的笑聲喔!常在我們課業壓力之下,帶來不少輕鬆的氣氛,感謝她!

◎林心雁

  標準的氣質美女,是聖嚴師父的虔誠弟子,媽媽也是法鼓山義工,全家向佛,是個令人羨慕的福報家庭,畢業後曾在佛研所繼續奉獻所學喔。

◎陳明凱

  不論是做事或說話永遠慢條斯理,但卻常能慢工出細活,對佛法的追尋從不間斷,因此常在法鼓山看見他的身影,無怨無悔的付出令人讚嘆!

◎廉艷雲

  目前擔任高中老師,因此有機會上山學習藏傳佛法,抱著學無止境的心態,目前仍在學習中...... ,感謝佛研所栽培。


左起:祈崇溥、白樸、廉豔雲、德學法師、德挺法師、諦融法師、留瑞嬪、林心雁、繼獻法師、陳明凱。






相輔相成
第十九屆
劉珮琪



  我們班剛進來時有11個同學,後來因個人因緣際遇不同,有三個同學陸續休學了。休學的同學中,有一位出家雲遊去了,一位後來有再復學,另一位則是回歸其藝術天份,從事藝術相關工作。

  剛進來這個班時,因為才剛學佛不久,年紀又是班上最小的,看到眾法師、 大哥、大姊們,不免心生敬意,因為大家都學佛很久了,而我只是個剛皈依不久的菜鳥。說自己是菜鳥真的不為過,我最經典的糗事,就是第一次到農禪寺參加大專禪七,那時只是好奇什麼是禪七就報名了,連聖嚴師父長什麼樣子都不知道。話說在辦完報到手續後,我便在農禪寺大殿外東張西望,對一切充滿好奇。這時一位老法師朝我走了過來,問我用過齋了嗎?如果沒有,可以到齋堂去用飯。我也不知要問訊頂禮等規矩,連齋堂是什麼都沒聽過,只隨口回答吃過了,後來老法師又跟我說他今天晚上也會上山喔!我心裡想:「你上山,跟我有什麼關係呢?這位老法師好奇怪喔!我又不認識他,他怎麼一直跟我說話呢?」不過他的人很親切,講話很輕聲細語,所以跟他講話還蠻歡喜的。到了晚上,我們在法鼓山臨時大殿集合,等著聖嚴師父開示,我心裡還一直在想:鼎鼎大名的聖嚴法師,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過了一會兒,只見聖嚴師父翩翩駕臨,而我也看傻了眼,天啊!這不就是下午跟我講話的那位老法師嗎?原來他就是聖嚴師父!我還真是標準的有眼不識泰山呀!不過,也因為這一次的禪七,將我接引進了佛門,在四個月後我順利考上佛研所,成了學佛新鮮人。

  時間真的過得很快,一轉眼三年就過去了,而我們這一屆,也是最後一屆在北投文化館與師伯以及常住法師一起共同生活過的一班。想起師伯、常住法師以及文化館的義工菩薩們,對我們如同對待自己孩子般的用心與照顧,讓我們一入學,就彷彿是回到自己的家一樣的親切與熟悉,雖然只在文化館生活了一年多的時間就搬遷上山,但相信我們班上的每一位同學,都跟我一樣,深深的感恩這些照顧過我們的菩薩。搬遷上山以後,我們都愛極了這個環境,四周環繞著青翠的山嶺,悠揚的梵唄總在不經意間於耳邊繚繞,潺潺的溪水緩緩的洗滌著我們充滿塵垢的心靈,飄渺的山間晨霧,總讓人誤以為置身於仙境之中,這個美得如詩如畫的地方, 聖嚴師父果真在這裡建立了一片人間淨土,也孕育了佛教人才,我們何其有幸在這裡接受了佛學教育,接下來就一一介紹我們班的成員吧!

自悾法師:一位非常謙遜的修行人,從入學到畢業,他在課業上一直都相當的努力,總是針對著自己不足之處下工夫,而且難能可貴的是他總是能放下法師的身段,很虛心的向人求教,讓人總是很樂於與他分享自己的所學,這真的是很難得的!

長觀法師:一位非常熱心助人的法師,也是一位十分可愛的法師,他常常以甜美的笑容迎人,讓人很容易與他拉近距離。雖然他有點福福泰泰的,但是手腳卻十分俐落,如果跟他一起行堂,總在迅雷不及掩耳的情況下,你會發現事情都做完了。而且他很熱心,有什麼事情找他幫忙或商量,他也總是盡心盡力幫你解決,是個古道熱腸的大好人喔!

修優法師:我常戲稱他是我們班上的小太陽,往往還沒見著他的人,就已經聽到他爽朗的笑聲,因為他總是笑得十分開心,看到他的時候,就算心情灰灰的,也會一掃陰霾。雖然他長得嬌小玲瓏,但動作倒是很快,尤其寫起期末報告來,速度更是令人驚嘆不已。記得研究所一年級的寒假,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四、五份以上的報告要寫,平均一份報告只有一個星期的時間可寫,那時寒假都過了快一半,我連第一份報告都還擠不出來,他卻幾乎完成了全部的報告,快快樂樂的四處去遊山玩水了,這種功力到現在我還是十分難忘呢!

堅如法師:行動果決的代表者,凡事絕不拖泥帶水,在佛研所這三年裡,他不但一邊讀書上課,同時,因為他的常住就在文化館附近,所以常住事務他一樣要承擔執事。常常我們下了課,就到他的寺院吃飯,他還要煮飯給我們吃。現在,他一樣接常住執事,一面做他師父的侍者,還要撰寫論文,可說一人身兼數職,但每一件工作他都十分稱職,真的很令人佩服喔!

演慧法師:他總是安安靜靜不太多話,寫得一手工整漂亮的好字,做事十分細心,把事情交代給他一點都不需要操心,因為他會做得比你要求的還好!我對他印象最深刻的事,記得我們的語言課程需要做很多背誦的功課,我常常拖到最後一刻才很緊張的在背,而他總是能利用零碎時間,早早就把該背的功課都背好了,從容不迫、凡事穩紮穩打就是他最好的寫照。在佛研所三年中,如期順利的把畢業論文完成,同時在畢業之後考上了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繼續深造。

李寬仁:嗯!我實在不太知道該怎麼介紹他,他在佛研所時是我們班上唯一的男眾。他在佛研所時就像一隻美麗的花蝴蝶,總是穿著非常亮麗顯眼的衣裳,常常讓人眼睛一亮!雖是一位男眾,但是他的心地非常柔軟善良,他的親和力總是讓人很快跟他建立起友誼,他出自真心地關懷著身邊他所遇到的每一個人,就連去醫院探望病人時,看到隔壁床不認識的老人家,他也總是握著對方的手噓寒問暖,讓人深深的感動!另外,他也很有藝術天份,除了常常搭配出一身令人驚艷的服飾,也常常能把路邊信手拈來的花花草草搭配成一盆非常美麗的盆景,創意十足!

呂彥徵:彥徵是個十分堅強的女孩,她高中的時候發現罹患了骨癌,歷經化療及數次的大手術,她以堅強的求生意志戰勝了病魔,而且生性樂觀開朗的他反而還常常逗別人開心。又因為她曾經差點失去生命,所以她對很多事的體認比我們都豁達得多,也比我們更懂得無常的道理。現在的她在學業上暫時告一段落,目前在家中努力地在撰寫論文,將來有出國唸書的計劃,在此也深深祝福她!

劉珮琪:
也就是筆者,目前在佛研所網資室負責關於《法華經》數位資料庫的建構工作,就如同前述一般,直到現在我還是覺得自己是個初學佛的菜鳥,有很多地方還要多加強、多努力,尤其我的個性又有點脫線,這三年來多虧同學們一直很包容我,不論在學業上或是道業上,都給予我許多的幫助及忠告,可以說個個都是我的善知識。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緣起緣滅,但願每一個同學一切都吉祥如意!


左起:演慧法師、呂彥徵、修優法師、李寬仁、劉瑞琪、長觀法師、堅如法師。








十二緣起
第二十屆
如碩法師



  於十七世紀時,法國律師兼業餘數學家費瑪,曾經發表過三大數論的證明及定理;而二十世紀的物理學家兼數學家理查.費曼曾說:「數學和物理這種東西,是上帝要人們在一旁看著祂在下的棋,要你自己去找出其中到底有什麼樣的規矩,有如何美好的法則。而最後你會發現,從一開始就根本沒有什麼所謂的法則,在這宇宙裡所發生的,全都是些假象。」我想,人與人之間能夠相遇,或許,也是按著宇宙成規而運行的吧!如果在那其中,有了一些行不通的成規,那麼即便是兩個人相遇,也只會擦身而過,而不會有任何的瓜葛,甚至也不會有交談才對!然而,今天,在這浩瀚無垠的宇宙中,這樣的一個小小的角落,大家卻能聚集在這一班裡,而我們又能夠這麼開心的相處,這都要讚歎緣起的偉大!但是,在數學與物理之中,是否又能解得開這亙古難知的緣起之謎呢?答案是否定的!即便是十七世紀的數學大師,及二十世紀的天才物理學家也解不開。所謂「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中道,見中道即見佛亦見佛性。」這就是我們這一班--在全球數十億人口中,亙古難遇的聚合在一起,猶如高分子聚合物一般。

   本班唯一的比丘僧—如碩法師,好要戒律,住過戒律僧團;同時亦對宋朝與陳隋的天台宗有深入研習,並且舉凡佛法方面,均不願放棄,平日絕少與女眾接觸,堅持三年居住於僧團中。又由於身高188公分,故有「高僧」之稱號。佛研所畢業後,又回入僧團,好好當一個比丘,同時為僧伽教育奉獻心力。修過的語文,除巴利文外,均曾嘗試過。初期於佛研所不苟言笑,久了之後,大家均知其為「冷面笑匠」。

  自普法師,辦事效率一流,而且處世圓融,平日深居簡出,辦起事務來指揮若定,明見萬里。對中國佛教特為好要。隨時隨地笑口常開,且樂於助人。所內論文發表時,神態自若,面對各方問難皆鎮定如恆,足見其修持已登堂入室、爐火純青。

  慈恆法師,性情中人,有研究精神。一年級時,常帶領大家到他的常住:慧明禪寺參訪。他的恩師上人更加和藹可親,熱誠款待大家。對於出坡等各項事物均努力護持。

  繼穩法師,人如其名。出家前為教師,出家後個性更為謙和,雖話不多卻常默默關心同學,為善不欲人知。此外,不論做事、求學認真負責且對巴利文、梵文、日文均有深入研習。

   振法法師,不論做任何事皆講求效率,不但提前一年即交出畢業論文,並出版兩本有關天台的導讀之書,其管理組織的能力不得不令人欽佩。

   陳世賢,入學前為數學教師,能夠放下一切,投入佛法的研究,著實可貴。舉凡唯識、中觀、南傳巴利上座部佛教,皆有深入涉略,最後獨鍾於唯識。擔任班代時忠誠勤勉。當初報考佛研所的因由,是由於九二一大地震的震撼。

  孫德耕,外文能力強,初期進入研所,即展現不平凡的功力。對於妙境長老,有著絕對的信心。在短時間之內,將瑜伽師地論(連mp3)都閱讀過近一半(50卷),後因其它因緣,轉向藏傳佛教。因為其特殊的語言天賦,短時間亦精通藏文,甚而在印度出家深修藏傳佛法!

  呂炎璋,也許是哲學背景之故,對各項事物均有其獨到見解,喜愛研究華嚴,常以此思索宇宙萬物之間的關係。對藏傳佛教亦多所涉入並舉辦藏學組期末火鍋感恩大會,廚藝精湛。

  林恕安,秀外慧中,活潑外向,曾代表台灣參加世界青年和平高峰會。又因曾留學美國,外文會話特佳。最後亦歸向藏學組。曾經和他一起修過課,對於她精闢的論述,不禁絕倒。

  方怡蓉,是本班語文女王,舉凡英、日、梵、巴、藏全部修過,又能擔任即時英文口譯,而且唸佛研所前,為北一女中之資深英文教師,和她相處,好似溫暖和煦的陽光(雖然她的志氣堅強,不讓鬚眉),所作的論文精闢艱深,實是令人忍不住一唱三歎!

  闕慧貞,蕙質蘭心。猶記得當初報考佛研所時,在捷運上一位氣質不凡的女眾向學人借筆記,日後入學,居然變為同學。當時內心,頗為詫異。猶記得妙境長老圓寂時,學人與德耕、慧貞二位同學,半夜立即驅車前往苗栗大湖法雲禪寺,見妙境長老最後一面,此情此景,永難忘懷!

  李逸萍,個性直率,頗有英俠之氣。雖然以前唸哲學系,但是實事求是,尤其為法忘軀,每一場口傳法會均風雨無阻,對藏傳佛法深為好要!

  情溢乎辭,不能盡述。對於每一位同學,在這三年之中,大家均一起經歷成長,而致茁壯。相信未來,在遙遠無盡的星河中,只要緣起不滅,終有一日,大家又能重逢相聚,重新演繹這完美的十二緣起!




難得在搬上法鼓山前與師長們在文化館校舍合照





得天獨厚
第二十一屆
王常蒞


  我們算是第一屆完全在「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成長的學生,記憶中少了華岡山上的雲湧和北投的風情,卻緊隨著佛研所另一階段的開展同步邁進。當中雖然有三位同學陸續休學,我們這一屆的人數依然是歷屆之冠,共十三位:

   男眾比丘有釋心平(泰國),居士李建和、王常蒞皆來自馬來西亞,女眾比丘尼有釋大拙、釋見甯、釋見驤、釋堅融、釋法洲、釋振溥(馬來西亞),以及黃纓淇、林嘉雯、陳淑珠、戎錫琴。

   三位中途休學的男同學為本班增添不少色彩,必須也記上一筆:對自己的人生規劃有一份堅持的許育文去了德國;精通電腦的方元璞離開學校後,去了上座部國家禪修和學習;為人成熟、社會經驗豐富的洪嘉宏,再次回到學校當老師。話說這三位男生分別在開課後的前三個學期陸續離開,當時有人擔心是否辦活動時「用男生用得太兇了」,所以把他們嚇跑了!這件事後來經常被提起,相信大家笑過之後又都會想念他們。

   心平法師和振溥法師是我們班上的資深同學,他們之前都是佛研所的選修生。來自泰國法身寺的心平法師雖不多言,但是在正式的開示,卻能善用幽默的語言使上百人沐浴在佛法的智慧中。振溥法師則是同學之中,跟隨高明道老師學習最久的學生了,故她熟悉漢譯佛典考証等文獻學的研究方法,為人很有大將之風。大拙法師在二年級的佛學營擔任總務一職,充份表現了她處理事情的細心和冷靜。很有主見的見甯法師、常適時關懷大家的見驤法師、平易近人的堅融法師,以及專修上座部禪修法門的法洲法師,在佛學探究上踏實用功,深得在家居士身份的同學恭敬。

   李建和和林嘉雯可說是本班同學的快樂活寶,少了他們肯定會少了很多笑聲與歡樂。王常蒞雖然寡言,但需要他幫助的事情一定高度配合。黃纓淇是名副其實的「問題孩子」,課堂上勇於提問,求學的認真總是讓同班同學獲益不少。陳淑珠是班上唯一專修藏傳佛教的同學,在行門上對自己有一定的要求,她也是一位勇敢的女子,常獨行或結伴出國參學。戎錫琴是我們一年級的日文小老師,頭腦靈敏,開會時總是提供大家客觀又理性的意見。

   在這段求學的日子,無論課業、生活或共事,都互相關懷和扶持,深刻感受到團結的力量。來自不一樣背景的每一個人,共同聚在一起成了第二十一屆的同學,似乎是再好不過的因緣了。

   我們由衷的感念成就我們這一切的善知識、善因緣。


一入學便安居於法鼓山全新校舍的同學們。





完美因緣
第二十二屆
林宜靜


  法源法師:是副所長惠敏法師的得意弟子,法源法師持戒精嚴,能文能武,是班上的佛學營活動的總幹事,佛學營活動期間事務繁忙,他除了要兼顧資訊學程與佛學課程的學業,還有西蓮淨苑的活動,當時他正好手受傷,佛學營大大小小的事務他又要「一手」包辦,同學們有事要找他幫忙時,他也很熱心地幫你找到滿意的答案為止,在此我們只能說:「法師,您果真是『超人』(超乎凡人)」。在此我們已看到一代宗師的氣度,法師!加油,大家對您期望甚深。

  顯覺法師:
我們班一年級時唯一的女眾法師,由於她是馬來西亞人,所以大家會尊稱她為外國人,顯覺法師非常具有慈悲心,比如說,為了不要踩到螞蟻,她可以很有耐心地蹲在地上觀察螞蟻的行徑路線,再決定要怎麼做;還有她燒得一手好菜,比如義大利通心麵等。除了行門很好,還非常地用功,不只修印度組的課程連西藏組的課也不間斷地旁聽,她的梵文及日文是班上數一數二的,因此成為班上私底下的輔導梵文及日文小老師,後來連學妹也來向她請教,解行並重,果然不愧為法師。

  照智法師:
俗名林春秀,在我們二年級時現出家相,原本就是班上的大姐,各種疑難問題,她都可以用最有效率的方式解決。出家後則.起的出家務,以令眾生離苦得樂,得到究竟的佛果位,做為重要使命,她在班上明顯的特色是:和她開會絕對是速戰速決,一般不會超過半小時,即使是像佛學營等大事,她也能化繁為簡的在一小時內搞定。

  侃如:
侃如和以儒是班上的靈魂人物,怎麼說呢?班上活動必須有他們兩人才動得了,因為班上同學平時各忙各的,需要有人熱情帶動氣氛,因此欣賞過我們班上的「茶禪一味」表演的人就會了解「雙ㄖㄨˊ」的默契。侃如不只是班上的靈魂人物,也是班上的精神堡壘,自從一年級開始,她便自動自發地關心同學的狀況,並且在幕後擔任PUSH的角色,充份發揮她社工系的特長,濟弱扶傾,伸張班上的正義。但是不要看她只有理性能幹的一面,她也主動為班上同學們辦生日聚會,凝聚大家的感情,如此才德兼備的女性,可說是巾幗不讓鬚眉。三年級時班上同學不約而同的選她為我們的班代,因此班上的畢業旅行也是她一手包辦,不只如此她還主動要為全班製作畢業光碟,謝謝侃如為大家三年來留下一個美好的回憶。

  以儒:
「雙ㄖㄨˊ」中的以儒會在大家氣氛嚴肅時適時地加入一些笑話,在大家開會時,提振大家的士氣,並且在幕前幕後適時地為每一位同學們著想,因此體貼幽默,成為形容他特質的最貼切的形容詞。他的熱心充份表現在他的電腦修復免費服務上,不只班上同學,連已畢業的學長們,漢藏班的喇嘛們都受過他的服務。他的熱心連師父都誇獎他,有一次創辦人時間,大家都坐在蒲團或坐墊上,地板很冷, 師父坐在椅子上腳放在地板上,只有他走上台前把毛巾鋪在師父的腳下, 師父說:「你這麼慈悲,要傳承我的漢傳佛法啊!」

  淑雅:
班上最精進的在家女眾,除了每天的早課她固定和僧團法師一起做之外,法鼓山的大悲懺,以及大大小小的法會活動及禪修活動,她都會儘力參加或幫忙。淑雅非常地善良及誠懇,在一年級時為了方便班上同學的交通問題,她主動地提供她的車子給同學們下金山鎮上買東西或幫忙載同學們上下山。有關班上的公共事務她也都默默地為大家付出,不會特別讓別人知道,淑雅的心願是有一天能夠出家,在此大家都為她祝福,早日能完成心願,僧團又多一位優秀的法師。

  曇君:
原名淑萍,是班上的電腦小老師,和以儒一樣也很熱心地義務為班上同學們解決電腦的問題,並且她也有設計和佈置的天份,因為之前從事過廣告設計的專業,因此班上的佛學營海報,由她一手包辦。學校其他有關設計海報及美術相關的工作,大家也會第一個想到她,現在也擔任漢藏班的電腦課程老師。

  翎而:
是班上的智慧美女,她會在用功的同時也不忘道心,積極地參加法鼓山的禪修活動,三年累積下來的次數已是全班之冠,並且早在一年級時便立定下三年要準時畢業的目標,因此在照智法師之後,也成為我們班準時畢業的準畢業生,為班上爭光。由此她之前曾經當過記者,因此也寫得一手好文章,懂得用最快的時間同時完成多項作業,充份發揮她記者的專長。

  健原:
班上的才子之一,充滿著對佛學應用領域的抱負與理想,三年來他在校外所發表的論文多達數十篇,非常地用功且認真規劃自己未來的前程,做事認真也要求完美,擁有如電台主持人般的嗓音,法鼓山佛研所的簡介帶是他和一位學弟兩人在短時間內徹夜趕工所完成,因此健原出品,就有品質保證。

  在民:
外號小胖,雖然在一年級下學期時,決定發展他的事業而與大家暫時告別,但在一年級時他會主動與大家分享他事業上寶貴的經歷,並且很慷慨地請同學們喝咖啡,他的專長是電腦資訊方面,是班上最具企業經營概念的人才,現在已回國並順利地考上華梵大學,在此大家祝福他學業順利!

  最後就是在下我了,雖然三年來班上經過了很多風風雨雨,但是也在三年後驚嘆於大家的成長與茁壯,末學未有德業也未有學業,只能感謝大家的包容與栽培。不論大家如何看待我們這一班,經過三年我認為我們的因緣是完美的組合,佛力不可思議,讓我們在這個組合中學習到個人所不足的,互相消融也互相圓滿了對方,感恩聖嚴師父的慈悲及願力,感恩佛菩薩的加持。感恩所長、所有老師、工作人員及功德主們,讓我們有因緣相聚這三年圓滿了各自所需的成長。祝福大家及所有一切眾生,願大家早成佛道!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具有陽光一般的性格,而又才學兼優的同學們。





默契十足
第二十三屆
果文


微涼三月,漫步於蜿蜒石徑,
任百合的香氣,
撲面而來,聽流水聲潺潺...
飛花似的記憶,雲流般湧現,
織成輕柔的帷幕,等待一雙暖手,


  二○○四年初秋,十三位來自全省各地,以及一位來自馬來西亞的有緣人,相遇在法鼓山上。他們以不同的生命音符,共譜和諧的樂章,其中或有調性不同,或偶遇升降記號,然起伏的旋律,方能撼動人心;不同的節奏,才能使樂曲更為豐潤。

  這十四人,緊握著手,想一同跨越三個年頭。而日影的推移,終究停不住轉動的輪軸,那向前駛去的列車,早已頭也不回地奔離原點,沿途停靠時,幾個人,先行下了車。揚起手,把滿滿的祝福留下,送給還在車上的幾位,願他們一路幸福平安。隨著車窗外快速退入黑夜的畫面,一幕幕鮮明的印象,彷彿又重新躍然於目..

夏雨初潤,風吹蓮動,隱隱的,
一股活泉,正蓄勢……
炙陽燒燙了台階,
照得石縫中的岩礦,閃閃發亮,
那鋒芒竟掩不住,
即將迸發的生命力。

  看在外人眼中,或許難以想像,這研所最龐大的班級,如何培養共患難的團結精神。實則,他們之間的感情,單純且質樸,就像鄉下的孩子般,天真而可愛。單看他們每次辦活動的模樣,乃至班會、例行性的出坡、打掃等,總可以感受到一股「特殊」的班風。有回,他們想為一位同學送別,原本可以悠然自得的進行餐敘,可是,最後卻變成全班性的「爬山健行」活動,大伙竟然就這麼一路從金山,沿著魚路古道,走到了擎天崗!讓幾位學長們跌破了眼鏡,不禁搖頭笑道:「真是特殊的一班!」

  而印象最深的,莫過於他們在溪邊出坡的情狀。由於研所同學泰半係屬「文人體質」,因此,雖有除草的「實務操練」,但仍不免流於「散步兼踏青」的活動。有一回,看見他們全副武裝的走向溪邊,不禁好奇地趨前湊熱鬧,沒想到,驚見當中的男眾法師及居士,直接揹起割草機,一副「批掛上陣」的架勢,三兩下的工夫,溪邊的草渣早已成堆。然而,女眾同學們,也同樣「巾幗不讓鬚眉」,不但動作敏捷,身手矯健,連隱身溪底的雜草,也難逃她們的法眼,一併給予「肅清」,讓溪畔重新換上清爽的面容。

一抹秋月,斜倚在湛藍的夜,
白蘆點點,飛散空中..
闔眼,任景物充盈,
懸瀑似的墜下,點滴延展成,
思緒的扇型平原。

  令人感動的是,在研所繁重的功課壓力下,他們接下了就學期間堪稱「最大場」的活動─「佛學營」,為了讓參與者能真正體會佛法的善妙,他們毅然決定舉辦兩天一夜的活動。不論是從半年前緊鑼密鼓召開的會議、籌劃,乃至活動前的場佈,活動結束時的善後工作,他們都是盡心盡力,全力以赴。雖然不免見到他們疲憊的面容,但一群人仍是充滿著法喜,以歡喜心圓滿這場活動。或許,就是憑藉這股純真的「傻勁」及大無畏的「衝勁」,熱愛大自然、喜愛修行生活的一群人,彼此間的默契與道情,才顯得特別真摯吧!

  聽他們說,班上堪稱「詼諧」、「甘草」型的人物,比比皆是,且是各具特色、風格卓絕。有些是突如其來的在課堂上爆出一句,讓全班頓時「鴉雀無聲」,老師們「束手無策」,待三秒鐘過後,大眾方才笑倒一片。有些則是反應一絕,對方的招式還沒打出,他就已經回掌了!更有些彷彿是天生耍寶型,不論他說什麼、做何事,總可以惹得大家哄堂大笑。於是,與他們一起上課,成了件有趣的事,有他們在,總可以讓苦悶的氣壓,轉為歡樂的清涼。

蕭瑟冬日,伴隨逆式推移的畫面,
漾成一片牙白,在胸臆間迴盪..
直至靜默悄然佇足,
輕向岸邊人招手。

  話雖如此,他們班可不是只會搞笑的一群,在學習上,他們也相當的認真、努力。據說,研一剛入學的時候,他們班非常乖巧,開學許久,學長們卻仍未見他們舉辦任何的活動。某次,終於要開辦班會了,學長們好心關切「活動地點」,沒想到,他們竟選在圓型廳的六樓頂。在學長不解的追問之下,得到的答案竟是:「這樣比較方便、自在,也能有較多的時間準備功課」。更有意思的是,他們頭一回借車下山,剛巧被學長撞見,學長們促狹地問:「上哪去啊!」只見某位同學自在的答道:「幫老師往生的父親念佛。」原來,他們下山的目的,並非為了玩樂,而是行菩薩道去也!說來奇妙,每學期他們幾乎都會有類似的因緣,為研所師長、同學的家屬舉辦小型法會。不論再忙,只要聽聞或能力所及,他們都會立即發心協助,也因此令幾位老師相當感動!

  其實,要逐一介紹他們,恐怕三天三夜也寫不完,因此,放棄了這種模式,改以整體的方式來陳述,透過記憶寫出對他們班的感情。也許,還有更多深刻的片段,埋藏在某個角落,等待發掘;也許,這樣的敘寫,還不夠完整,有諸多遺漏;又或許,從旁觀者的角度來刻劃,並不夠深入。但無論如何,與他們相處的日子,已在二○○六年劃上句點,而二○○七年初秋,他們也將各自踏上不同的旅程,從遠處相逢於法鼓山上的十 四人,終將回復到另一個生命的原點,展開各自的人生。在踏上旅途之前,別忘了曾聚首過的點滴,曾培養出的道情,以及曾擁有的善緣。用真誠的心,懷抱滿滿的祝福,送給還在列車上的每一位。

  頃刻,方纔知曉,何謂回憶。


成就不可能任務的一票好搭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