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公學術思想與行誼序
本書一共邀請了七位學者撰寫,他們都是以不同身份與角度長期親近聖公法師的。對聖公之學術思想與行誼研究極為深入。
林煌洲教授是國內長於印度文化思想及印度佛學之青年學者,曾長期在本所兼授印度宗教哲學,亦曾在法鼓山僧團的三慧學院講學,對聖公法師之教育思想傾心不已。看了他的〈台灣高教育的推手聖嚴法師〉一文即可明白,本文是以中華佛學研究所前二十年為主軸之論述。
林其賢教授是聖公法師的在家皈依弟子,他撰有《聖嚴法師七十年譜》上、下兩大冊而獲至博士學位。也正陸續撰寫專文〈如何研究法鼓全集〉七十冊,可說是對聖公法師之著作普遍深入的研究學者。他這一篇〈聖嚴法師菩薩戒思想初探〉,是以聖公菩薩思想為主,也可見他是以居士身對於修菩薩行之行者。
楊郁文教授是本所二十多年來的資深老師,也是阿含學的權威學者,他對於聖公《正信佛教》更是語契意和,將原書之七十問答編析為十五要項,使原書極為清晰的《正信佛教》更為朗澈如晝,從本文更可看出聖公法師青年時期的睿智與前瞻,到現在仍是他的著作中受到廣大佛教徒最喜歡的一部著作。
曹世邦教授與聖公法師早期即是以律學而結識,稍後又勤治中國佛教史又與聖公《世界佛教通史》通聲氣,因此,曹氏因之受聘本所任教,16年來對聖公之律學史學更有透徹的研究,本文在全面論述聖公之律學與史學兩部份極為深入。因為曹氏本人即是整治律學與史學的專家,全文可說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陳美華教授是一位很傑出的青年社會學者,早年一度是法鼓山的一份子,因此試以「內在」「主觀」的角度來鋪陳(法鼓十年);然後再跳脫出來以客觀的態度來看法鼓山。所以本文具有內在深入及外在客觀的雙重優點,這十年確實是法鼓山的重要歷程。
丁敏教授是國內佛教文學的資深學者,無論讀他的傳記、遊記都會使人隨之嚮往。她撰寫以聖嚴法師《環遊自傳系列》,將法師外在「身行」,內在「心行」都一並勾勒出來了,讀者們讀後一定會隨之心會神往。本文以突顯聖公遊學、弘法、傳燈無不是以擔當如來家業為使命的。
果徹法師是聖公早期攝收的弟子,也是本所的梵文老師,深獲其師默照禪之默照,請其撰〈聖嚴法師建設人間淨土觀念根源〉更為了澈,對聖公出家時之感時之痛,傷佛教之衰,而立志「建設人間淨土」之初心願力,可說感受最為深切,對於聖公思想之承傳也是如數家珍。至於聖公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更是他在僧團親身的見證,本文也可以說是本書關於聖公思想行誼的總論。
以上七位學者的的鴻文均以客觀的學術觀點提出,有經證、文證、理證更有感動。至於對聖公之尊敬,也更對他所創建之法鼓山寄予厚望 ,藉於厚望也分別提出了他們的關心與建議。
本人追隨聖公自其事業肇始,渾渾噩噩,雖知其為聖,但無以名之;雖知其偉,但無以狀之;雖受其教,但無以言之。豈非身在廬山之謂歟!以上幾位學者竟能對聖公之思想與行誼側寫成嶺,縱論成峯,令人感佩不已,謹以為序。
李志夫 序於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
2004/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