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佛學研究第06期 (p127-172): (民國91年),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http://www.chibs.edu.tw
Chung-Hwa Buddhist Studies, No. 06, (2002)
Taipei: The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1026-969X
真歇清了禪師《劫外錄》版本中,如今以日本寬永 7年(1630)《真歇清了和尚劫外錄》為最古版本。1909 年 5 月柯茲洛夫為隊長的沙俄蒙古四川探險隊,在中國的黑城遺址,挖掘大量西夏文物。其文物當中有《真歇長蘆了和尚劫外錄》一冊,此本字體是宋體字(木刻本), 內容上與其他版本有些出入,筆者認為黑水城所出土的《真歇長蘆了和尚劫外錄》是現有的最古《劫外錄》版本。
關鍵詞:1.《劫外錄》 2.真歇清了 3.默照禪 4.黑水城 5.空劫已前
有關宋代曹洞宗真歇清了禪師(1088~1151)的《劫外錄》版本,到目前以寬永刊本《真歇和尚劫外錄》(以下簡稱為「寬本」,駒澤大學圖書館所藏)為最古本。筆者無意間發現了比寬永刊本更早的版本,此版本是出土於黑水城,收錄在《俄藏黑水城文獻(3).漢文部分》。[1]以下,先簡單地說明什麼是「黑水城漢文遺書」,再以黑本與寬本、面本[2]這三種版本,作進一步的比較。
根據孟列夫所著《黑城出土漢文遺書敘錄》一書的序文和後記,從 1908~1909 年間,以柯茲洛夫為隊長的沙俄蒙古四川探險隊,來到中國進行地理考察。1909 年 5 月,他們在中國的黑城(蒙語哈拉浩特,在今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南)遺址,挖掘並運走了大量西夏文物。這批文物包括大量古代書面文獻和器物。書面文獻除了 八千餘件西夏文刊本和寫本之外,還有不少漢文、藏文、回鶻文、突厥文、敘利亞文、女真文、蒙古文等書籍和文卷,以及元代紙匝。
俄國的學者從 1957 年開始研究整理這些文獻,直到八十年代公布於世的有五十件,之後整理出 488 件,然後拼合成 375 個序號,到 1984 年出版《黑城出土漢文遺書敘錄(柯茲洛夫藏卷)》一書。這本書首次完整地記錄黑城所發掘的十一世紀至十四世紀漢文寫本和木刻本。
黑城出土的漢文遺書,包括各種不同的佛、道、儒、文學、歷史著作、字書、曆書、醫書、占卜書、社會經濟和元代紙匝等,特別是宋、金、西夏印書籍和西
夏書籍卷首的木版畫。孟列夫還推測「著名的塔」是西夏眾太后的墳墓,塔中發現的許多書籍,都是眾太后的私人藏品。孟列夫也只是推測而已,至今學界還未接受
孟列夫的說法。以下簡單地談三種《劫外錄》
p. 129
版本的形式。
黑水城本《真州長蘆了和尚劫外錄》(以下簡稱為「黑本」)是三種版本之一,它的藏號為「TK133」。黑本的書冊形式,[3]如下:
卷 數: 一卷
大 小: 頁面:橫 23 公分,豎 31.5 公分
欄面:橫 12 公分,豎 17.5 公分
裝 訂: 蝴蝶裝
標 題: 不詳
內 題: 《真州長蘆了和尚劫外錄》
枚 數: 現存頁 1~38 上。(書尾,很可能是有題記的最後一面,頁 38 下遺失)
行字數: 每半頁八行,一行十七字。結束一個段落時,每段最後行字數不一定。(白口上有書名簡稱《劫外》和頁碼)
字 體: 宋體字(木刻本)
尾 題: 可能遺失
刊 記: 可能遺失
編 者: 首題(內題)下〈侍者 德初 義初 編〉
黑本藏於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聖彼得堡分所(以下簡稱為「俄藏」)。黑本分為「序文」與「本文」兩部分。
頁 1 上~下。序的尾有「中橋居士吳敏序」的序文作者署名,但沒有記載寫作年記。
p. 130
據《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卷 60 的紹興 2 年 11 月條「甲申,資政殿學士提舉臨安洞霄宮吳敏薨」之文,[4]吳敏寫作序文不應晚於紹興 2 年(1132)11 月。孟列夫在《黑城出土漢文遺書敘錄》[5]中說,吳敏使用「中橋居士」之筆名是在十二世紀二十年代,女真人占領北方(1127 年)後他仍然忠於宋朝。既然此刊本是在北方刻印的,其出版年代不會晚於 1127 年。[6]
頁 2~38
上。首題為《真州長蘆了和尚劫外錄》。首題後有小字的編者名「侍者 德初 義初 編」。本文內容包含了上堂、法要、機緣、偈頌、頌古、自贊。至於〈頌古〉
部分,未題〈頌古〉之名,但有其內容。〈序〉中所提到的「師語蓋上堂、法要、偈頌、機緣,凡若干篇」之語,本文內容多出〈自贊〉與〈頌古〉[7]
之外,其他與〈序〉所提到的內容符合。本文中記載清了禪師在香山庵(香山寺,今湖南省)、深州(今河北省)和長蘆的居住處,並且提到清了與丹霞、保寧、
法雲、佛眼、祖照等會見的事情。最後加了〈宣和癸卯宴堂自贊〉(以下簡稱為〈自贊〉),〈自贊〉中提到「三十六年作怪」一文,可知寫自贊的時期是宣和
5 年(1123)之事。[8]
特別的是,〈黑本〉的「上堂」
p. 131
(頁 19 下)與「頌古」(頁 38 上)內容結束之處,下方都有「曼陀羅印」。
孟列夫根據〈序文〉與〈自贊〉的內容,推測此刊本刻印於 1123~1127 年間。〈序文〉中提到了女真人入侵之事,那麼黑本的刻印年代應該就是 1127 年。
如果知道編者德初和義初的生平,可以明了《劫外錄》出刊年代,但目前有關德初和義初的語錄不存在,因此不得而知其生平。筆者認為與其他刊本比較得知,黑本是現有《劫外錄》的最古刊本。
寬永刊本《真州長蘆了和尚劫外錄》(以下簡稱為「寬本」)[9]的書冊形式,如下:
卷 數: 一卷(刊本)
大 小: 頁 面:橫 28 公分,豎 18.8 公分
匡郭內:橫 20.2 公分,豎 15.6 公分
裝 訂: 袋綴
標 題: 題箋《真歇和尚劫外錄》
內 題: 《真州長蘆了和尚劫外錄》
枚 數: 三十五頁
行字數: 每半頁九行,一行十七字。結束每一段時,最後行字數不一定。(白口上有書名簡稱《劫外錄》和頁碼)
尾 題: 長蘆寂菴真歇了和尚劫外之錄終
刊 記: 寬永七年庚午小春吉旦 四條中野市右衛門梓行
其 他: 表紙裡有「大龍山常什 玄津置」的墨書
寬本分為「序文」、「本文」兩部分。序文末尾改行而記「中橋居士 吳敏 序」。接著記載「師之法嗣三十七人 為僧四十五夏 出世三十六年」之兩行文字,此為黑本所無。
至於本文,包含了上堂、法要、機緣、偈頌、頌古、自贊和塔銘曰(不包含塔銘序)。比黑本多塔銘曰部分。
寬本現存於駒澤大學圖書館所藏,本文末尾有「寬永 7 年庚午小春吉旦」的刊記,所以寬本成書年代是西曆 1630 年。
日本江戶時期學者面山瑞方,以寬永 7
年刊本《劫外錄》「文字寫誤,非但數十」,因此面山親自校訂寬永刊本《劫外錄》文字寫誤,並且末尾部分增加宏智正覺禪師(1091~1157)所撰述的
《塔銘》及附錄,明和 4 年(1767)出刊面山校訂本《劫外錄》(以下簡稱為「面本」)。重刊序文中,說:
較正重刻劫外錄引 伏惟,真歇祖之劫外錄,曾插支那也。當時有通玄淨禪師者,造此錄判辯,事載空谷集。又采熱鐵丸語載佛法大明錄,及俗書韻瑞
等。以稱了和尚劫外錄則可謂熾也。日本寬永中所刊之本文字寫誤,非但數十,末載塔銘,亦脫其序。余悶之尚矣。今秋有緣寓惠日山之艮嶽院,偶得古寫本於蠹冊
堆,讀之巨備焉。是故重刊流布。 謹考塔銘之序,則謂語錄兩集行於世也。必定有廣錄在。若有之則可與宏智廣錄分鑣並馳。嗚呼,不傳于日本也,遠孫之遺憾也。
今采輯散逸以附者,崑山之片玉而不忍棄也。且如昔編此劫外錄,亦略上之略而所謂千百之十一乎。然而比之於他之百帙千套,則不異孤月之在于眾星,光明徧照有
何邊際。伏冀,遠裔之麟角,鳳毛稱提之,以扇揚祖風,則不負祖恩之須彌山高兮大兮。遺蔭之娑竭,海深兮廣兮,云爾。 明和丁亥孟春初五,第三十三世遠孫,八十五翁方面山,盥薰拜題於洛東瑞龍山之金龍軒。 (印) (印)
卷 數: 一卷(刊本)
大 小: 頁面:橫 26.6 公分,豎 18.5 公分
匡郭內:橫 19.9 公分,豎 15 公分
裝 訂: 袋綴
標 題: 題箋《劫外錄 全》
內 題: 真州長蘆了和尚劫外錄
頁 數: 面山引二頁,吳敏序一頁,本文三十三頁,總三十六頁
行字數: 每半頁十行,一行二十字。結束每一段時,最後行字數不一定。(白口上有書名簡稱《劫外錄》和頁碼)
尾 題: 劫外錄尾
刊 記: 肥後州雲龍山清潭禪寺 藏版
面本分為「引」、「序」、「本文」和「附錄」四個部分。面山的「引」末尾,有「明和丁亥孟春初五第三十三世遠孫八十五翁方面山盥薰拜題於洛東瑞龍山 之金龍軒」之文字。「序」末尾有「紹興 28 年正月旦」,接著有「中橋居士 吳敏 序」之文字。三個版本中唯面本有序的年記。但為什麼出現「紹興 28 年」的年記,十分可疑。至於「紹興 28 年正月旦」,石川力山〈真州長蘆了禪師劫外錄抄の研究〉論文中接受石井修道的「中橋居士吳敏之序為紹興 28 年(1158)正月,是真歇寂年的前提下的臆測」[10]說法而推測這部分應該 是面山附加的。在紹興 2 年 11 月,吳敏薨,如果按面本所記「序」之年記,寫「序」的人並非吳敏。但值得注意地是,三種版本中,只有面本記載「紹興 28 年正月旦」的年記,是否為面山所看到的寫本上原有的?或是石井修道先生所說的面山所附加的?目前無法明確斷定。但筆者認為,根據黑本與寬本都沒有記任何年 記,可明確地斷定面本所記載的「紹興 28 年正月旦」是後人所附加的,但不知是否為面山所加去的。
至於本文,內容包含了上堂、法要、機緣、偈頌、頌古、自贊、塔銘(包括塔銘曰),除了塔銘序與附錄之外,內容上面本與寬本差距不大。
p. 135
面本記載〈塔銘〉全文,〈塔銘〉末尾有「紹興 26 年 4 月夏安居日」,接著有「住明州天童山景德禪師法弟比丘正覺撰」等,有撰寫〈塔銘〉的年記。
附錄中有「華藏無盡燈記」、「戒殺文」、「淨土宗要」、「自贊」、「真歇了禪師」、「船子夾山話」和「惠超問佛」等,收錄各種文獻。
以上三種版本的序名都是「真州長蘆了禪師劫外錄序」,都用「禪師」稱呼,內題都用「和尚」的稱呼,這是三種版本一致之處。
至於內容方面,黑本記載的內容量最少,其次是寬本,再次是面本。在黑本的「示眾」中所看的兩段內容,在寬本與面本兩種版本都缺失不見;並且黑本與寬 本、面本內容上,有前後次序更動的現象。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與黑本比對時,寬本與面本多處同樣地增減內容的情況,因此筆者認為面山所看到的寫本並不是宋代 的版本,應該是內容上與寬本差異不大的寫本。
至於文字方面,寬本所記文字的方式,與黑本同樣一行十七字形式,數處可見使用同樣的異體字或俗字。至於面本,面本使用異體字的頻率比較少,同時使用常用字的頻率高。
石川力山認為寬本是目前最古的版本。石川力山寫這篇論文時,俄文的《黑城出土漢文遺書敘錄》已出版,應該知道黑本的存在,中文部分是 1994 年 11 月出版。至於黑本全文的原版本是 1996 年才出版,但是到如今沒有人注意到黑本的存在,因此有以寬本為《劫外錄》最古版本的結論。
總而言之,黑本與寬本、面本內容上確實有不同之處,而寬本與面本的內容卻有相似。並且,根據上述的種種理由,筆者確定黑本是現有《劫外錄》版本中最古的版本。
一、以黑本為底本,並參考寬本與面本加以校勘。 |
二、 校勘記中,黑水城本《真州長蘆了和尚劫外錄》簡稱為「黑本」。 |
三、 《劫外錄》所據以為底本的黑本,其字體係宋體字,在不害字義的原則下,現已不通用或罕見的俗字、簡體字、異體字,均改成現代通用的繁體字。如:舉(舉)、(奇)、(匝)、鉢(缽)等。但常用的俗字、簡體字、異體字照錄。如:「夾」、「號」等。 |
四、原書中的別字、通假字和古今字均照錄。 |
五、同一字校勘字,僅在初次出現時作校勘,其餘不再重複校勘。 |
六、本文依照黑本一行十七字形式照錄。 |
七、黑本為底本,參考寬本、面本校勘時, |
長蘆了禪師,芙蓉之孫,丹霞之子。[11]得法於缽[12]盂峰上,以無所得。而得說法於一葦江邊,以無所說而說,雲行水止,從而問法者,常千七百人,以無所聞而聞。余[13]嘗[14]造其室,窅然空然。溫伯雪子之忘言,淨名居士之杜口。余亦[15]莫能知也[16]。[17]觀其抱[18]美玉於空山,混銀河之秋月。視之不見,言之莫及。時時顧堂上之草[19]深,憐戶外之屨[20]滿於是萬金良藥,湔腸易骨。斯須之間[21],病者起走,人人輕安,得未嘗病。又[22]如雷雨既作草木萌動。頃刻霽止了無痕迹[23]。天清物春,雨已無用。雖然豈直如是而已哉[24]。木雞[25]啼霜,石虎嘯雲。鳥鳴山幽,蟬噪林寂。世有望角知牛,聞嘶知馬者,其庶幾歷其藩乎。[26]師語蓋上堂、法要、偈頌、機緣,凡若干篇。中橋居士吳敏序。[27]
侍者 德初 義初[28]編
上堂。僧問:「三世諸佛,向火焰裏,[29]轉大法輪,還端的也無。」師呵呵大笑云「我却疑着。」僧云:「和尚為甚[30]麼却疑着。」師云:「野花香滿路,幽鳥不知春。」僧禮拜。師[31]云:「今日[32]遭人毒手。」師乃云:「柳眼爭芳風煙混秀。未露處密移春色,不萌時暗染溪光。寒岩[33]樵子歌[34] 謠,野渡漁人鼓腹。所以道,正則龍銜[35]異寶,偏乃[36]鶴宿銀籠。且道,不落正偏[37],作麼生相委。」良久,云:「萬機休罷處,一曲韻[38]無私。」
上堂。僧問:「如經蠱毒之鄉水,也不得霑他一滴,未審此意如何。」師云:「及盡始通身。」僧云:「通身後如何。」師云:「方知撲不破。」師乃云:「不假舌頭說,熾然無閒[39]歇。深密密處,
p. 139
光彩頓生,明歷歷時,混融皎潔。若也和身放倒。隨流任真,始信百般計校[40],不成運用。本無欠缺[41],雖然恁麼,金屑雖貴落眼成翳。」
上堂。僧問:「百草頭上罷却平生時如何。」師云:「亦[42]無藏身處。」僧云:「恁麼則徧[43]界露堂堂。」師云:「切忌作面目。」僧云:「不作面目又作麼生。」師云:「泥牛觸散[44]嶺頭雲。」師乃云:「卓錐無地甚處安身。瞬息[45]不通,如何駐擬。所以把定乾坤眼,綿綿不漏絲毫。融通造化[46],的的更無滲漏。正恁麼時,打破畫瓶[47],一句作麼生相委。」良久,云:「雲散水流去,寂然天地空。」
上堂。云[48] :「傍參密旨,妙會玄宗。句在混沌[49]前,豈涉今時路。無舌人解語。無情者皆聞。通途消耗不分時,靈脈[50]浩流無間[51]處,且道不借借[52]作麼生。」良久,云:「堆堆全體露,秖麼不曾藏。」
上堂。僧問:「不落[53]風彩還許轉身也無。」師云:「石人[54]行處不同功。」僧云:「向上事作麼生。」師云:「妙在一漚前,豈容千聖眼。」僧禮拜。師云:「秖[55]恐不恁麼。」師乃云:「智不到處,道着[56]即頭角生。心不泯時,認着即影象[57]現。百匝千重都擺撥,騰今照古本無虧。木[58]雞啼斷海雲昏,石虎嘯開山色秀。光境俱忘[59]即且置,不授手[60]是甚麼人。」良久,云:「青松生古韻,白髮笑[61]寒巖。」
上堂。云:「機輪密處,靈草未生。溢目不登,揚眉自曉。有時意到句不到,白雲藏玉鳳。有時句到意不到,秋露滴銀河。有時意句俱到,妙盡不當今,虛明不出戶。且道,意句俱不到,又作麼生。」良久,云:「不傳千聖口,莫向萬機求。」
上堂。云:「暗裏抽橫骨,彌天包已[62]彰。明中坐舌頭,匝地無紋彩。混不容其跡,照不留其痕。金烏子夜出乾坤,停午濃雲[63]生嶽面。且道,須彌那畔,
p. 141
甚麼人擔荷。」良久,云:「莫行玄處路,功盡合平常。」
上堂。僧問:「如何是學不停午。」師云:「海底銀輪秀。」僧云:「如何是意不立玄。」師云:「無影樹頭春。」僧云:「恁麼則未露之機,當鋒得妙。」師云:「亦須轉却。」僧云:「轉却後如何。」師云:「不落[64]混融機。」師乃云:「窮微[65]喪本體妙失宗。一句截流,淵玄[66]及盡。是以金針密處,不露光鋩。玉線通時,潛舒異彩。雖然如是,猶是交互[67]雙明。且道,巧拙不到,作麼生相委。」良久,云:「雲蘿秀處青陰合,巖樹高低[68]翠鎖[69]深。」
上堂云:「轉功就他[70],是向去底人。玉韞荊山貴。轉位就他[71],是却來底人。紅爐片雪春。功位俱轉,通身不滯,撒手忘依。石女夜登,機密室無人掃。正恁麼時,絕氣息一句,作麼生相委。」良久,云:「歸根風墮葉[72],照盡月潭空。」
上堂。云:「粗[73]中辯[74]細,門裏出身。量外[75]不孤,機梭暗泄。
p. 142
[76]暖氣雖消巖上雪,冰壺未破劫前春。六門活計冷翛然,萬頃琉[77]璃寒徹骨。且道,滴水滴凍,一句作麼生相委。」良久,云:「歸[78]堂問取聖僧。」
上堂。云:「居動而常寂,處暗而愈明。不墮二邊機,當頭誰敢觸。正桉[79]傍提有據,真慈妙應無窮。雖然句在未萌[80],要且不離當處。且道,畢竟如何。白雲留不住,依舊出青霄。」
上堂。僧問:「泥牛常運步,為甚麼不許觸波瀾。」師云:「虛空暗點頭。」僧云:「恁麼則子就父時,猶有依倚。[81]」師云:「更有一人未肯在。」僧云:「未審是甚麼人」師云:「紅爛通身火裏看。」師乃云:「虛玄及盡亮[82]處偏枯。明湛不搖,想中滲漏。是以千峰瀉翠,萬谷流春。靈苗秀而氣未萌,瑞彩分而天欲曉。光融月水,[83]影混空潭,照忘痕,如何辯異。木龍吟子夜,妙在未聞前。[84]
上堂。云:「藏身處沒蹤跡,浩意融時誰辯的。沒蹤跡處莫藏身,驀移步處妙難尋。枯根石裏花明秀,劫外風[85]光密密新。所以道,三十年在藥山,秖[86]明此事,諸仁者作麼生是此事。」良久,云:「白髮顏如玉,靈然不墮今。」
上堂。云:「無功妙旨,不涉玄微。一念潛[87]通,全機密運。易奏空[88]山流水曲,難傳虛室夜明符。暗中靈句許誰知。化外威光須自看。雖然恁麼,不尋[89]青嶂路,爭到白雲根。」
上堂。云:「妙化潛敷,無中忽有,漚紋才擬,失湛乖真。九霄淨處廓無疆[90],四海清時明徹底。若知有者箇消息,堪報不報之恩[91]。其或未然,天水混時秋一色。眾星攢處紫微高。」
上堂。云:「家音歷歷,的要難通。紹了非功,忘其擔荷。戶外有雲從斷徑,坐中無照勝然[92]燈。既知活計見[93]成,便合深沈消耗。為甚麼更有途中事。」良久,云:「功齊超歷劫,運步不當陽。」
上堂。僧問:「密密見成,還得尊貴也無。」師云:「用在萬機前,不勞呈巧妙。」僧云:「恁麼則一句靈然通途絕朕。」師云:「是阿那箇一句。」僧擬議。師云:「過犯彌天。」師乃云:「剎塵一掃大小量空。念劫兩融前後際斷。不離當處,圓應無窮。安住是中,周游[94]不怠。正恁麼時,木童敲月戶,六用虛明。石笋[95]暗抽條,孤摽[96]秀密。且道,是誰境界。」良久,云:「江岸風濤急,蘆村景色幽。」
上堂。云:「見聞不昧,聲色純真,動靜無虧,去留本妙。若也盡底承當得去,始信法法圓成。便能隨處立宗,返常合道。其或未然,滿襟秋露濕,一鑑冷無痕。」
上堂。云:「未休休去,未歇歇去,豁然寶鏡當臺,無限清光滿戶。所以道,一句子當明不當照,一句子當照不當明,或若[97]當照當明,又作麼生。」良久,云:「枯枝頭上雪,不待太[98]陽春。」
上堂。云:「莫怪[99]石頭饒舌。便道靈源[100]皎潔。功成照不失虛,妙盡明無間歇。如今果爾[101]難藏。盡逐秋光漏泄。
p. 145
為報海內道人,參[102]取箇中時節。」
上堂。僧問:「午燈非照燭,夜炬[103]滿天紅時如何。」師[104]云:「猶墮傍來路。」僧云:「如何是向上之機。」師云:「明暗盡時[105]俱不照。」師乃云:「披毛游火聚,焰裏藏身,戴角混塵泥,光中轉步。靈珠絕點,片[106]玉無瑕。一念廓融,千機秀發。正恁麼時,坐傍來路子。更有道得底麼[107]。」良久,云:「歷然超化表,浩劫體難分。」
上堂。云:「明簾未捲,秘殿光舒[108]。妙體潛彰,真規[109]尚密。直得龍吟碧海,鳳舞丹霄。大地鋪祥,長空布瑞。正恁麼時,借位誕生一句作麼生相委。」良久,云:「金印[110]未開沙界靜,玉輪轉處不當風。」
上堂。云:「裏許明如日,絲毫無隔礙[111]。一靈不假胞胎,四大孰然[112]主宰。如今徹底露堂堂,運用隨緣常自在。
p. 146
雖然如是,猶是平常行履。且道,超宗越格,如何相委。虛空無面目,不用巧妝[113]眉。」
上堂。云:「終日分別,秖是分別自心。堪笑念彼觀音力,畢竟還着於本人。黃頭老衲有理難伸。為甚麼有理難伸。賊是家親。」
上堂。僧問:「影草不施,千途罷賞。未審,其中事作麼生。」師云:「當堂不正坐。」僧云:「恁麼則全功轉去也。」師云:「轉向甚麼處[114]。」僧云:「古渡夜[115]明秋色晚。」師云:「須是者[116]漢。」師乃云:「人迷曉徑,戶挂[117]凋林。出沒混融,凝流皎潔。妙體靈然無影迹,通身及盡不當陽。水聲松韻一溪深,月色波光全體妙。正恁麼時,落在誰人分上。」良久,云:「滿船空不夜,穩密上鉤[118]時。」
上堂。云:「兩洗摩尼增秀色。全身不昧一絲頭。靈河[119]傾瀉[120]曾無間[121],添得滁山水逆流。所以道,
p. 147
真慈妙應,赴感隨緣。大寂光中,本無出沒。雖然恁麼,不因登絕頂,爭見白雲高。」
上堂。云:「鏡鏡相照,光光相入,猶是影象[122]邊事。頭頭上見[123],物物上明,呼為了事底人。直饒不涉緣不受位,全體[124]混密,一念浩融,猶有類在。作麼生是異類。」良久,云:「入門非隱的[125],妙在未分時。」
上堂。云:「密密親近去,時時奉重他,猶存孝養在。不見親近孝養奉重,始得尊貴。雖然恁麼,烏兔任從更互照,碧霄雲外不相干。」
上堂。僧問:「不求[126]諸聖不慕[127]已[128]靈時如何。」師云:「古鏡臺前荒草秀。」僧云:「便恁麼去時如何。」師云:「金烏銜片玉[129]。」師乃云:「沿流無定止,真照不留蹤。千峰秀處鶴難栖,萬水澄時魚自穩。樵人罷賞,釣客迷巢。古渡深雲同歌絕韻。正恁麼時,知音底在甚麼處。」良久,云:「玉兔常當午[130],白日不移輪。」
上堂。云:「勝淨妙心,本周沙界。精真廓爾明白洞然,靈花密秀異前春,風味混成塵外句。直得寒林布彩,野水流芳。寂爾不凝如何體異。當陽不踏今時路,得意無私鳥道玄。」
上堂。云:「日用鎮長靈,古今常不改。如何特地新。各要施三拜及盡無依,體自玄。雙六盆中休喝彩,既休喝彩[131]作麼生辯得失。」良久,云:「十語九中,不如一默。」
上堂。僧問:「古路不逢[132]時如何。」師云:「相隨來也。」僧云:「恁麼則萬象[133]光中全身出沒。」師云:「猶是往[134]來人。」僧云:「如何是非往來人。」師云:「古路覓不得。」師乃云:「一牛飲水密混溪雲。五馬不嘶暗彰風骨。不落曉機即且置。太綿密忒露[135]現作麼生回互。」良久,云:「白頭蠶[136]婦織,歷歷夜鳴梭。」
上堂。云:「機迴[137]明位,妙盡轉身。一夢青山,滿船忘[138]月。子夜雲收碧漢,中秋露濕[139]銀河。蘆花深處驀相逢,談笑飲茶無處避。正恁麼時,更須知有一人不合伴。」
p. 149
上堂。云:「靈鷲深機,少林密旨。山嶽高低[140]而異[141]唱,水雲去住而自聞。得之者頭角強生,失之者功勳徒爾。所以道,莫求悟,本無迷。日出東方夜落[142]西。雖然恁麼,且道,據箇甚麼。」良久,云:「不勞澄九鼎,流動百花新。」
上堂。云:「離心意識達本情忘[143],千聖頂撥開萬象根源徹透。當明隱照,入戶忘歸。野老謳歌,石人拊[144]掌。正[145]恁麼時,還有知落處底麼。」良久,云:「雪山香草秀,不見白牛蹤。」
上堂。云:「百億毛頭,花發[146]不犯春風。三冬雪裏爭芳,全彰浩意。雲凝谷曉,滴水冰生。活計見[147]成,憑誰受用。」良久,云:「頭上青灰[148]三五斗,明明不墮[149]曉來機。」
上堂。云:「秪恁麼休尋覓,成見[150]堂堂忘得失。假使心通無量時,
p. 150
歷劫何曾異今日。」呵呵大笑,云:「聖僧堂裏坐,金剛門外立。廣長舌相耀[151]乾坤,半夜烏飛白如漆。」
上堂。僧問:「皮膚脫落盡,唯有一真實。未審,其中事作麼生。」師云:「戶掩春風,不停宿客。」僧云:「恁麼則,綠岩雲抱處,幽蘚翠成堆。」師云:「猶是半超之句。」僧擬進語。[152]師喝。云:「猶嫌少在。」師乃云:「一念未生時,萬里無寸草。通身紅爛處,徧界不曾藏。鳥道忘依,雲蹤有異,直得恁麼,猶是究妙失宗。所以道,任你天下人樂忻忻,獨我不肯。且道,據箇甚麼。」良久,云:「魚行沙暗動,[153]終不犯清波。」
上堂。云:「默[154]耀堂堂,見[155]成密密。通途隱的,回互難分。家風枯[156]寂妙明前,活計荒虛玄路外。若能撒手,[157]恁麼去。絕後再甦,撗[158]身恁麼來。當頭不犯,始解隨變任化與物推移。其或未然,雲藏無影木,[159]丹鳳不栖[160]梧。」
上堂。云:「鶴夢無依,寒巢臥月。雲容不挂,野渡澄明。功忘莫守玄微,位轉須知向背。所以道,凋林迥秀,靈棹密移。一句截流,如何辯異。還知端的麼,白牛耕盡寒巖雪,禽鳥不鳴天[161]地春。」
上堂。云:「運步不當機,箇中無肯路。明密浩難齊。未前超佛祖。及盡迴途恁麼來。撒手相逢沒[162]回互。所以[163]一切處行履,一切處不收,一切處見[164]成,一切處莫睹。[165]山僧今日也大[166]無端。」
上堂。云:「旨外明宗,玄中辯的。古帆不挂,洞水逆流。黃蘆渡口奏陽春,偃月城頭吹畫角。豈止異苗飜[167]茂。須知別有圓音。更休爛炒浮漚。便請乘時撒手。且道,落在甚麼人分上。」良久,云:「錦繡溪邊去,新豐路已[168]分。」
上堂。云:「風暖寒堤春回草綠,雲迷古路家破人亡。太[169]陽門下覓無蹤,枯木岩前花自笑。直得髑髏吟處,韻韻難齊雪月混時,功功不共。諸仁者到者裏,且作麼生措手。」良久,云:「靈絲動處金鉤密,
p. 152
不觸波瀾暗裏收。」
上堂。云:「移身密處,意句難通,驀路分時,風雲迥秀。戶外野花開似錦,造化不知。巖前芳草軟如綿[170],隨根自發。豈在忘機息見。斷臂安心,大施門開,更無辜負,雖然恁麼,春力不到處,空山中夜泉。」
上堂。云:「純清絕點,似鏡長明,照不失虛,萬象[171]體妙。細中之細,雪盡冰消。功就之功,任運成見[172]。諸仁者,還知有不鑒[173]照底麼[174]。」良久,云:「枯椿花爛熳,青草渡頭空。」
上堂。云:「世尊有密語,古渡春殘。迦葉不覆藏,落花流水。見聞覺知路[175]絕,四維上下通身[176]。玉鳳舞中霄,金輪舒半夜。正恁麼時,作麼生是不驚異。」良久,云:「海底驪珠貴,光分宇宙迷。」
上堂。云:「不變易[177]處,未可安身。無閒[178]斷時,更須放下。直得羚羊挂角氣息都無,猶滯化城未臻[179]寶所。且道,混不得類不齊,合作麼生。玉壺霜漏永,
p. 153
天外[180]翠峰高。」
上堂。云:「幻滅滅故,非幻不滅。光無不透,明無不徹。長歌吹起棹頭風,永夜恣眠蓬底月。正恁麼時,浮定有無,鉤[181]機密泄,三寸離鉤,要知時節。既知時節,為甚麼容露柱多口饒舌。」良久,云:「却是長蘆倒一說。」
上堂。云:「歇須歇得靈,用須用得密。丹霄步轉,清曉風迴[182]。野菊含金,山泉[183]漱玉。正恁麼時,作麼生是一念萬年。」良久,云:「六戶明如晝,懸[184]崖撒手看。」
上堂。云:「舟移遠浦,風度長淮。秋露滿襟,寒江溢目。隱顯雙明不觸,相逢兩刃無傷。是須陌路到家。休問沿[185]流時節。雖然恁麼,不迴枯[186]木暖,爭辯石頭吟。」
上堂。云:「大徹底人無徹可徹,大歇底人無歇可歇。非但玉樹開花,亦乃石人腦列[187]。少林三拜強茶糊,至今有理難分雪。」
上堂。云:「風光溢目,翠色滿林。香岩[188]上樹之機,夾嶺出身之句,直下道得,堪報不報之恩。其或未然,祥雲籠紫閣,瑞雪點紅爐。」
上堂。云:「朝哺飲啄,無處藏身。」乃顧謂大眾云:[189] 「秪今東邊也着,西邊也着。還有迴[190]避得底[191]麼。」良久,云:「一時勘破了也。」
上堂。云:「虛而靈,寂而妙。明密浩然,猶落鑒[192]照,作麼生是不落鑒[193]照。直饒玄會得,猶是眼中塵。」
上堂。云:「道得第一句,不被[194]柱[195]杖子瞞。識得柱杖子,猶是途路[196]中事。作麼生是到地頭[197]一句。」
上堂。云:「處處覓不得,秪[198]有一處不覓自得。且道,是那箇一處。」良久,云:「賊身[199]已露。」
上堂。云:「口邊白醭去,始得入門。通身紅爛去,
p. 155
方知有門裏事[200],更須知有不出門底。」良久,云:「喚甚麼作門。」
示眾云:「撒手便行,向甚麼處去。不與萬法為[201]侶,聞見[202]覺知路子已斷。明密密佛眼也覷不見。大休大歇,秖是及得盡,用得活見得徹,明得透。轉處純熟,無毫髮許[203]滲漏。口頭更無佛法氣味,命脈自斷,光影俱透,如萬仞懸[204]崖放身,廓忘依倚。便能坐斷天下人舌頭,機機穩密觸處混融,一念萬年,真常體露,但行住坐臥,參到藏身不得處,躲[205]避不及處。便乃全體[206]擔荷。孤明歷歷無段無形。萬象光中,頭出頭沒,更無欠少。秖麼見成,箇點靈然,元無斷續。恁麼覷得內內外外圓陀陀地,養得爛骨堆地,始得無過,患然後一時掃却,向乾坤那畔千聖萬聖望不及處去,方知有向上事。珍[207]重。」
示眾云:「參得快活,用得自在。便知有休歇底路子,髑髏前鑒[208]顧業識打得斷,夢影銷落,徹頂徹底,
p. 156
明而無痕。盡虛空大地一時脫落,上下四維混混無把無捉。坐斷佛祖言句,不被天下老和尚熱瞞,根底透漏絕消息。盡却今時一味,恁麼去,忘蹤忘迹,無方無所,沒涯際,絕畔岸。揚眉瞬目,千里萬里,有甚麼開口處。但隨分着些[209]精彩,風塵草動,觸境遇緣,盡底承當,更無別法。千變萬化,自然打成一片常光見[210]前,任運不昧。秖箇一片常光,任運[211]亦須忘了。喚作智不到處,切忌道着道着。即頭角生。珍重。」
示眾云:「命根斷底人,驀然轉得來了。日用全是本光。違[212]順得失,不見有一絲頭許。[213]出沒應機,得大自在。謂之隨順世緣無罣礙。既能常不昧,無閒[214]斷一念,通身恁麼去,猶恐墮[215]在肯重,未得十成。更須轉取舊時光彩,得到無辯處。巧妙向背,淨盡都忘,方知不動步常在屋裏。但忘教似枯木石頭牆壁瓦礫。絕知絕解[216],自然虛明歷歷,無一絲毫特地費心力處。珍重。[217]
示眾云:「盡虛空大地甚[218]處得來,徹頂徹底,元是箇[219]段光明。彌滿洞耀,不落意句,亙塵沙劫,歷恒紅沙世[220],廓無變易。若一念窮得,源底明透,直截擔荷,便與三世諸佛齊肩,猶落階級,未為向上。若掃却玄妙[221]階級,智境法塵,向未搖三寸巳[222]前,澄想[223]俱盡,照而無迹,明而無痕,混混密密,千聖亦摸索不着。秪箇摸索不着,亦非本有。知落處底,合作麼生。珍重。」
[224]示眾云:「單傳直指,秖要默而契,密而證。動靜見聞一時忘却,應乎昔已[225]來不管,善惡淨盡俱削箇裏虛豁豁,觸事無礙,事事即真,隨處見成。處處不昧,運用應變,日新無窮。甚麼處更得四大百骸,千頭萬緒都盧。秖是箇段風彩充寒徧滿,無路轉身綿亙古今歷窮大劫秖是者一念初無移改。若坐着即住在一色,若圓轉即溢目光寒,如總[226]不恁麼,塵劫已[227]前千聖那畔,天地不可蓋載處,合作麼生。珍重。」
[228] 示眾云:「眼光落地,畢竟阿那箇一轉公案是得力底。從來秖為差別散乱心想昏了,便為外塵外緣所粘所縳。情見不透疑病轉深,所以古聖出頭來,秖是為人解粘去 縳,破病除疑。唯要離見超情,明證本有。故曰,千種言萬般解,秖要教君常不昧,若常不昧則鎮長明,鎮長靈,鎮相隨,歷劫已來虛妄定亂一時空寂。甚麼處更得 千差萬別來。所以道,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即無一切差別境界。正恁麼時,虛空無挂針之路,若有一絲頭便入驢胎馬腹。明眼漢作麼生,開口若擬 議,便成兩橛。珍重。」
示眾云:「情境不透,見覺不圓。亮處[229]偏枯,便有向背。蓋取捨擇,過患未盡,識想[230]流注。若一念混密淨盡承當,任運見[231]成,不須管帶命脈自斷,四大自脫,[232]明歷歷,照體廓然。魔佛俱掃,甚麼處更得迷悟生死一絲頭來。出家兒灰念枯坐索性打教,脫脫落落,盡底劃斷,將破皮袋,殼[233]漏子,衣單下子細點撿。不可開眼受瞞去也。臘月三十日眼光落地,紛然失路。過在今時參究不徹。」
示眾云:「坐得脫,歇得到,疑[234]想俱盡絕根株,明歷歷無可趣向。也須是箇徹底放下,死一徧[235]了,驀地甦息。箇些精彩,若萬[236]鏡[237]臨臺,絲毫不昧,便恁麼撗[238]身,猶恐墮在絕點純清,未透真常流注。何況爭鋒競銳,隨照失宗,認識情着影響,還出得陰界麼。枯木生花,始與他合。是老人,不識好惡底語,捨不得者,俱為滲漏。直須淨盡灰歇,參教穩密密地,渾金璞玉去,那一人尚未肯在。」
示眾云:「但有言句,都無實義。[239]千說萬說,試為我拈一毛頭來看。從朝至暮,虛空裏喃喃地。苦哉,飽喫飯[240]了,開眼寐語。阿你分上,甚生次第。混耀炟[241]赫,密露堂堂。沒根株[242],絕邊岸,見[243]成大用,快活不徹,[244]有恁[245]大活計。何不占[246]取,秖管依他作解,認口頭聲色,還知道記箇元字脚,萬劫作野狐精麼。快須忘前失後去,家破人亡去,路斷忘歸去,垢盡明現去。」良久,云:「不合恁麼道。
p. 160
珍重。」
示眾云:「喚作如如,早是變[247]也。百草頭上,不露面目,直截向那畔,移步轉身。還更有撲不破[248]眼麼。類不收,混不去,百般伎倆[249]不成,蓋妙在體處。若失些子光彩,明露大[250]地,便為日用所留,不能透塵墨劫前威音路外。若是大徹大悟,大闡提毀佛謗法,不入眾數底漢,咬釘咬鐵,坐斷歷劫來路子,靈然皎潔,浩脈不通。愈精愈明,愈休愈歇,混混沒蹤迹。不變易,無間[251]歇,脫造化。還有索性便恁麼去者麼。珍重。」
示眾云:「盡十方世界是一顆明珠鑊湯爐炭,[252]樹刀山,發大悲光,演微妙法。若具無礙智眼,歷歷不昧,猶是驀路相逢,未得穩坐。透玄關出金鎖,妙盡到家,十成無辯,猶有氣息在。所以道,有一人無出入息。速道速道。則曰不道。為甚麼不道,則曰[253]不將來。秖箇不將來,還有窮得根底,【明徹底麼,也須是忘來忘去,忘得眼如眉,迷向背。永斷今時路子,口邊土生去始解作活計。】[254]」
a【示眾云:「平白地構[255]得徹底人,直截向裏許擔荷。放得停穩,養得淳[256]熟。坐却三寸舌頭,明如百千日月。便能截紋彩斷機絲,一物不為萬緣冥應,成見[257]密密,妙露堂堂。秖麼秖[258]如今無能無伎倆。[259]若猛着精彩,歷劫來路子,秖是當念,不移易一絲毫,照體虛凝,迥絕依向[260]。古聖廓爾大悟了,被人逼着,語帶玄而無路,心涉妙以難行。則曰乘舟者迷,登機者失。當知,尊貴不落意思,沒量大黃面老兒,尚秖得一場[261]懡如今信彩開口,還知無利益麼。也須是性燥都忘了,決定不流入第二念。歷然明徹去,方知不到衲僧口裏。」】
b【示眾云:「悟得紙衣下用,秖解恁麼去。明得一色邊事,未會先師意。自餘隱風[262]倒卓,灌溪步歸[263],無業問隨後之人,大顛說無聲三昧。或聞鼯鼠而便脫,
p. 162
或為愚癡而再來,或竪指而休,或翻[264]舡[265]而往,一一坐亡立化。箇箇逞神現通。其密也目擊正容,其混也忘蹤失迹。用得純熟,撒手自由。滿路光生,迥無依着。此雖衲僧平常轉身時節,】c【未[266]足為奇。若也已[267]見未明,不知有向上事。要搆古人,也大[268]不容易。知今眼光落地,如生龜脫殼,似方木[269]逗圓。為形軀所留,被風火所苦。蓋一生念念散亂,心識絲[270]飛,臨終之時,暫欲澄心靜盧,閉[271]眉合眼,不為幻妄磨滅,豈易得耶。也須是硬鱍鱍,壁立千仞。一念恁麼去,萬事俱忘去,徹底剝了去,氣息都無去,那邊了却去,直[272]使行如鳥道,坐若虛空,空想亦無。箇點靈然明密密地,任運卓爾恒無改變。豈知有今時周由[273]者也。如石室在杏山,踏確抬[274]起脚,了忘却放下甚麼處去來。先聖則曰,親近來。又道,擬親即疏,擬近即遠。要知此事,大難大難。如今還有明暗盡處,光景落時,不昧死生[275]底麼。」良久,云:「五蘊身全尚不知,
p. 163
百骸散後何處覓。」】
師初見丹霞。霞問:「作麼生是空劫已前自己。」師擬對。霞云:「你鬧且去。」一日登缽盂峰,豁爾[276]契悟。徑歸[277]見[278]霞,方侍立。霞劈耳便掌云:「將謂你知有。」師忻然禮拜。來日,霞上堂云:「日照孤峰翠。月臨溪水寒。祖師玄妙訣,莫向寸心安。」便下座[279]。師云:「今日陛座,更瞞我不得也。」霞云:「你試舉我,今日陛座看。」師良久。霞云:「將謂不瞥地。」師抽身便出。霞一日在方丈後坐。師問訊霞見來不顧。師云:「維摩道箇甚麼。文殊便生讚歎[280]。」霞微[281]笑。師禮拜。霞云:「你不待我為你說。」師云:「我又不是患聾。」
師見石門和尚。門問云:「終日勞勞,成得甚麼邊[282]事。」師云:「須知有不勞勞者。」門云:「作麼生是不勞勞者。」師云:「要且不敢安名立字。」門云:「你是識來不敢,不識來不敢。」師云:「總不恁麼。」門云:「畢竟如何。」師良久。門云:「正是勞勞者。師拂袖便出。」
p. 164
師在南陽再見丹霞侍立次。霞云:「你為我淨髮得麼。」師便安排水於霞前而立。霞云:「你得恁麼純熟。」師云:「猶是奴兒[283]婢子[284]。」霞云:「那一[285]人在甚麼處。」師不對。霞云:「也是[286]奴兒婢子[287]。」
師過香山庵中,見師叔。[288]問:「近離甚麼處。」師云:「丹霞。」山云:「還見丹霞麼。」師良久。云:「不離一步。」山云:「不虛參見丹霞。」師云:「也不得草草。」山云:「秖如僧問思和尚,佛法的的大意,廬陵米價作麼生。師珍重。」便行。
師見深州。州問云:「甚[289]處來。」師云:「丹霞來。」州云:「親見作家來。」師云:「且莫壓良為賤。」州拽柱[290]杖。師捉住云:「和尚尋常大小便利,教甚麼人勾當。」州[291]便喝。師云:「勘破了也。」
師見保寧。寧問云:「江河競注而不流,豈不是遷中明不遷。」師拈火夾竪起,云:「和尚喚者箇作甚麼。」寧云:「老僧命根在子手裏。」師[292]放下火夾便行。
p. 165
[293]師到智海見佛鑑,鑑見來駐步望師,師近前方擬問訊。鑑便歸。方丈師隨後云:「且容轉身吐氣。」鑑迴頭[294]。師[295]不審,便迴。
師到法雲,見佛照[296]從法堂出。師云:「好箇阿師恁麼去也。」照覷[297]師。師便下法堂。有僧云:「也須子細。」師云:「和尚尋常向你道甚麼。」僧云:「拈却山河大地,明暗色空,向甚麼處,安身立命。」師云:「你且來,我更問你一轉公案。」僧隨師至三門。師云:「夢見法雲麼。」
師見雲蓋。蓋問云:「女子出定話,你[298]作麼生會。」師云:「合取皮袋。」蓋云:「不然我且入定,你試出看。」遂歛足而座。師和身推倒,便出。
師見長盧祖照。照見來,便問:「甚[299]處僧。」師云:「川僧。」照云:「年[300]多少。」師云:[301]「二十六。」照云:「猶自亂走在。」師撼禪牀云:「秖在者裏。」照便喝。師[302]禮拜。
p. 166
祖照一日,同師到延壽堂。照問病僧云:「你作甚麼[303]。」僧云:「傷風頭疼。」照云:「傷左邊傷右邊。」僧無語。師云:「者僧却安樂,秖是不肯參堂。」
佛眼到長盧。師詣知客寮,問訊眼見來於書案上,拈起鏡子,便照師云:「者野狐精。」眼放下鏡子。師便出,至晚澡浴,眼自攜[304]浴具,到廚門前,見師來。眼云:「如何如何。」師云:「和尚莫要箇人隨後麼。」眼提起浴[305],復云:「已在者裏。」師揖云:「燒湯已辦。」眼便過,師便行。
佛果到長盧。西方丈師相見,了相並而坐。果便舉廓侍者問德山公案以肘築。師云:「因甚兩度不彩他師。」亦築云:「莫謗人好。」果大笑。師云:「者賊。」[306]佛果令僧馳書到。師開見,頌云:「宣化渡頭作別,譬如兩鏡相照。何止千里同風全提向上一竅。」師問:「僧作麼生是向上一竅。」僧擬分疏。師云:「且莫辜負。」師復有頌答云:「運用堂堂本妙,徹底不落鑒[307]照,一言及盡鋒鋩。秖箇更無孔竅。」
師見超首座。[308]舉參仰山偉和尚,一日入室,蜂子打窗[309]。偉云:「你還捉得麼。」超云:「捉得。」偉云:「你試捉看。」
p. 167
超以兩手,佉偉項[310]叫[311]云:「捉得也。」偉笑云:「你秖解騎虎頭。」超云:「要虎尾也不難。」放手便[312]禮拜。師云:「仰山可惜痛棒放過了超視。」師良久。師云:「者漢猶自弄精魂。」
師問僧:「甚[313]處來。」僧云:「天寧卓和尚處來。」師云:「天寧[314]向你道甚麼。」僧云:「舉雪峰道望州亭與你相見了也,更來者裏作甚麼。」師云:「天寧被你當面勘破。」僧云:「和尚也不得瞞人。」師竪拂子。云:「你喚者箇作甚麼。」僧云:「拂子。」師云:「却是你瞞我。」
師問僧:「近離甚[315] 處。」僧云:「雲居。」師良久。云:「見和尚麼。」僧云:「見陛座舉洗缽盂話。」了呵呵大笑云:「此箇公案甚是穩密。」又呵呵大笑云:「此箇公案甚是穩 密。」師云:「雲居為甚麼脚跟不點地。」僧云:「甚麼處是雲居脚跟不點地。」師云:「隨我舌頭走。」僧擬議。師打。云:「你夢見[316]。」
師問僧:「甚麼處來。」僧云:「佛果和尚處來。」師云:「室中向你道甚麼。」僧云:「覿面相呈不得蹉[317]過。」
p. 168
師云:「苦哉,作者箇語話。」僧云:「未審,和尚此間[318]如何。」師云:「蹉過了也。」僧擬議。師便打。
師問僧:「近離甚麼處。」僧云:「五祖。」師云:「五祖有何言句示眾。」僧云:「法堂上有[319]牌,牌上有字。云:『五祖有三轉語,方來衲子道看。』」師云:「我者裏一轉也無。」僧云:「問頭何來。」師喝。云:「喫五祖多少飯。」也僧擬議。師云:「草賊大敗。」
師問:「暫[320]到甚[321]處僧。」僧云:「祥雲庵主。」師云:「庵中事作麼生。」主云:「種田慱[322]飯喫。」師云:「喫許多辛苦作甚麼[323]。」主云:「若不恁麼爭到者裏。」師便休。一日來辭[324]乞頌。師云:「前日公案未了,畢竟庵中事作麼生。」主云:「舊時院子[325],今要遷移。」師喝。云:「甚麼處去也[326]遂與。」頌云:「相逢相揖眼如眉,百鳥銜花未得歸,[327]回首春風吹夢斷,舊山雲散月明時。」
師問僧:「枯木裏龍吟,甚麼人得聞。」僧云:「不墮凝然者。」師云:「猶有朕迹在。」僧云:「作麼生是絕朕迹底。」
p. 169
師云:「半夜不挑燈。」
兀兀忘機巧,灰來已得純,虛明無間[328]斷,淨妙絕疏親。密戶寒燈曉,靈花古洞春,迴途賡雪韻,門裏綠苔新。
湛寂凝然透,孤明徹底空,秋風生古韻,曉日[329]上寒松。量外千差泯,機前六用通,應緣成底事,畢竟不留蹤。
意句難分別,風騷路[330]外求,提刀空四顧,駐步失全牛。落眼情塵脫,歸根景象幽,萬緣俱不到,佛祖莫能酬。
徹[331]證[332]無疑[333]礙,情塵迥脫然,全機忘照外,一句未分前。枯木雲籠秀,寒潭月夜圓,迴頭開正眼,芳草破春煙[334]。
秖麼堆堆地,常光密露時,玄途明絕朕,妙體廓忘依。正去功中轉[335],傍來曉路歸,絲毫都及盡,
p. 170
不覺口如眉。
絕點純清處,由來是半提,虛空休照鏡,混沌莫妝眉。隱隱忘兼帶,寥寥罷曉機,雪消寒谷曉,花笑不萌枝。
路斷無依着,空船載月歸,力窮忘一色,功盡喪全機。密混凝流處,融通向背時,古帆風靜夜,任運應高低。[336]
不犯清波句,澄江浸[337]一鉤,棹[338]頭風色靜,蓬底夜明秋。雁[339]影沉寒水,蘆花隱白牛,須知耕鉤[340]外,穩密類難收。
密密梭頭事,機絲不挂時,木雞[341]啼曉戶,石女夜生兒。巳發寒灰焰[342],難埋古塚碑,荒郊春草綠,風暖共依依。
鳥道通身去,迢迢劫外參,隨流忘朕兆,癡兀未曾閑。瞬視成途轍,揚眉落二三,秖應無見頂,子夜白雲漫。
[343]師一日晚參,大眾圍繞[344]法座[345],定立片時師令侍者出[346]報云,時寒各請歸堂,大眾久而不散,師遂出據坐片時,大眾佇[347]望[348],師起身便歸方丈後[349],有頌[350]:寒明一點墮空林[351],朕兆依稀[352]已觸今,目擊正容成滲漏,青天白日轉迷人。
有時示眾云,盡大地是箇熟鐵丸下得口,也通身紅爛下口不得,也通身紅爛如何免得此過。自頌:乾坤那畔類難齊,千聖從來不識伊,家破人亡[353]迷肯重,夜深寒塔影空垂。
有時問僧,命根不斷,不到牢關[354],命根斷後,向甚麼處去。僧無語。師[355]有頌:
萬緣歇盡照無時,撒手忘依有路歸,劫外一壺春色暖,靈苗石上正芳菲。
僧問,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356]。師云,白馬入蘆花。自頌:
[1] 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聖彼得堡分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 12 月)
[2] 面山校訂本《真歇和尚劫外錄》(以下簡稱為「面本」),駒澤大學圖書館所藏。
[3] 參考孟列夫著《黑城出土漢文遺書敘錄》,頁 82~86。
[4] 李心傳撰《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冊 5,(上海:古籍出版社,1936 年),頁 1040。
[5] 孟列夫著、王克孝譯《黑城出土漢文遺書敘錄》(中國:寧夏人民出版社,1994 年 11 月)。
[6] 同上,頁 187~188。
[7] 黑本頌古與偈頌不分,但其內容與其他兩種版本的頌古完全符合。
[8] 〈自贊〉的標題中「宣和癸卯」正是宣和 5 年,合於西元 1123 年之事。「三十六年作怪」的「三十六」,指清了禪師當年三十六歲。孟列夫在《黑城出土漢文遺書敘錄》中說:「詩中提到作者這年進行佛事活動已滿三十六年, 也就是說,作者的佛事活動開始於 1087 年。」(頁 188)孟列夫如此的說法,是由於真歇清了禪師與長蘆了禪師視為二人,孟列夫在同書中又說:「真州長蘆寺一個名叫了禪師的和尚的作品集,由他的弟子們編 成。作者也像真歇清了禪師一樣,很有名,在 1122~1128 年任青原宗十三祖,約死於 1133 年。此書名未見著錄過。」(頁 187)孟列夫所指的長蘆了禪師是誰,他在同書參考書目中,關於黑本作者,記載:「關於作者先《補續高僧傳》卷 28(《大日本續藏經》,卷 134,卷 2,頁 147 上欄)。」《補續高僧傳》共 26 卷,無卷 28,疑應為是「卷 18」。《補續高僧傳》卷 18,頁 147上,記載〈長蘆賾禪師傳〉,所以孟列夫所指的《劫外錄》作著,是慈覺宗賾(生卒年不詳)。據〈長蘆賾禪師傳〉所記,宗賾二十九歲,「遂往真州長蘆, 從秀圓通落髮」。按孟列夫之說,宗賾二十九歲受具,宣和 5 年相當於宗賾作佛事第三十六年,如此的話宗賾出生於嘉祐 4 年(1059),約紹興 3 年(1133)入寂,俗歲 75,法臘 47,確知宗賾的生沒年代,但這只不過是孟列夫的推測而已,孟列夫所舉的證據不充分、不可靠。宗賾後依廣照應夫,「師得旨於夫,遂為夫嗣,而紹長蘆之 席。」宗賾嗣應夫之法。但黑本〈序〉中有「長蘆了禪師,芙蓉之孫,丹霞之子。得法於缽盂峰上,以無所得」一文,很明確地知道「長蘆了」就是「真歇清了」, 並且〈機緣〉中也記載著丹霞和清了禪師之間的機緣,關於丹霞與清了之間的機緣,黑本的〈序〉和〈機緣〉內容上大體相同。筆者比較《劫外錄》三種版本時,發 現黑本與其他版本的真歇清了禪師《劫外錄》內容符合。至於編者,德初和義初是清了的弟子,《嘉泰普燈錄》卷 13 與《五燈會元》卷 14 中見清了法嗣「義初」之名,但不見「德初」之名,但是有關真歇清了其他《劫外錄》版本的編者都是「侍者 德初 義初等 編」,與黑本完全符合。並且,黑本〈機緣〉中記載清了之師丹霞子淳與真歇清了之間機緣,與其他版本內容上完全符合,所以黑本的確是真歇清了禪師的語錄之 一。孟列夫認為長蘆了禪師約死於 1133 年,宏智所撰的〈崇先真歇了禪師塔銘〉中有「為僧四十五夏」一文,按孟列夫的「進行佛事活動已滿三十六年」的說法,筆者推測這 1133 年應該是〈崇先真歇了禪師塔銘〉中「為僧四十五夏」說法而來的。以上種種理由,斷定的說,黑本的確是真歇清了禪師的語錄,並非應夫之子宗賾禪師的語錄。並 且,筆者很懷疑孟列夫有沒有閱過真歇清了禪師的《劫外錄》,如果閱過不可能黑本視為宗賾的語錄。孟列夫的說法是不可信的。
[9] 寬本與下文面本的書冊形式,參考〈石川力山《真州長蘆了禪師劫外錄抄》の研究(中)〉(《駒澤大學佛教學部論集》第 26 號,1995 年 10 月)。
[10] 石井修道著〈宋代禪宗史研の究〉,頁278。
[11] 《寬本》+(也)。得。
[12] 《黑本》《寬本》《面本》「缽」作「鉢」,下同。
[13] 《寬本》《面本》「余」作「予」,下同。
[14] 《黑本》「嘗」作「」下同,《寬本》《面本》「嘗」作「甞」下同。
[15] 《寬本》《面本》-(亦)。
[16] 《面本》-(也)。
[17] 《面本》+(且)觀。
[18] 《寬本》+(於)美。
[19] 《面本》「草」作「簾」。
[20] 《寬本》《面本》「屨」作「履」。
[21] 《面本》「間」作「閒」。
[22] 《面本》「又」作「亦」。
[23] 《寬本》-(迹)。
[24] 《寬本》-(哉)。
[25] 《寬本》《面本》「雞」作「鷄」。
[26] 《面本》-(師語蓋上堂、法要、偈頌、機緣,凡若干篇)。+(紹興二十八年正月旦)中橋居士吳敏序。
[27] 《寬本》+(師之法師三十七人,為僧四十五夏,出世三十六年)。
[28] 《面本》+(等)。
[29] 《寬本》「裏」作「裡」,下同。
[30] 《寬本》《面本》「甚」作「什」,下同。
[31] 《寬本》《面本》-(師)。
[32] 《寬本》-(今日)。
[33] 《黑本》「岩」作「嵓」,今改為通用的「岩」,下同。
[34] 《黑本》「歌」作「謌」,今改為通用的「歌」,下同。
[35] 《黑本》「銜」作「」,今改為通用的「銜」,下同。
[36] 《寬本》《面本》「乃」作「則」。
[37] 《寬本》《面本》「正偏」作「偏正」。
[38] 《黑本》「韻」作「」,今改為通用的「韻」。
[39] 《寬本》「閒」作「間」。
[40] 《寬本》《面本》「校」作「較」。
[41] 《黑本》「缺」作「闕」,今改為通用的「缺」。
[42] 《寬本》「亦」作「你」。
[43] 《寬本》《面本》「徧」作「遍」,「遍」通「徧」。
[44] 《寬本》《面本》「散」作「破」。
[45] 《寬本》《面本》「息」作「目」。
[46] 《寬本》《面本》「」作「機」。疑應為「機」,今正。
[47] 《寬本》《面本》「瓶」作「缾」。
[48] 《寬本》《面本》-(云)。
[49] 《黑本》「沌」作「茫」。
[50] 《黑本》《寬本》「脈」作「脉」,今改為通用的「脈」,下同。
[51] 《面本》「間」作「閒」。
[52] 《黑本》「借」作「徣」,今改為通用的「借」。《面本》+(底)作。
[53] 《面本》「落」作「露」。
[54] 《面本》「人」作「女」。
[55] 《寬本》《面本》「秖」作「只」。「秪」同「只」,以下《寬本》《面本》出現「秪」與「只」時,不再註明。
[56] 《面本》「着」作「著」,「著」同「着」下同。
[57] 《寬本》《面本》「象」作「像」。
[58] 《寬本》「木」作「本」。
[59] 《寬本》《面本》「忘」作「亡」。
[60] 《面本》+(底)是。
[61] 《寬本》《面本》「笑」作「」,「」通「笑」。
[62] 《黑本》「已」作「巳」,疑應為「已」,今正。
[63] 《面本》「停午濃雲」作「濃雲停午」。
[64] 《面本》「落」作「墮」。
[65] 《黑本》「微」作「」,疑應為「微」,今正。
[66] 《寬本》《面本》「玄」作「源」。
[67] 《黑本》「互」作「」,「」通「互」。「」,音「互」。今改為通用的「互」,下同。
[68] 《面本》「低」作「時」。
[69] 《黑本》「鎖」作「鎻」,今改為通用的「鎖」,下同。
[70] 《寬本》《面本》「他」作「位」。
[71] 《寬本》《面本》「他」作「功」。
[72] 《黑本》「葉」作「」,今改為通用的「葉」,下同。
[73] 《黑本》《寬本》「粗」作「麁」,今改為通用的「粗」,下同。《面木》「粗」作「麤」。
[74] 《面本》「辯」作「辨」,下同。
[75] 《寬本》《面本》「量外」作「石女」。
[76] 《寬本》《面本》+(細中辨粗,身裡出門)暖氣。
[77] 《寬本》《面本》「琉」作「瑠」,「琉」同「瑠」。
[78] 《黑本》「歸」作「」,今改為通用的「歸」,下同。
[79] 《寬本》「桉」作「按」。
[80] 《寬本》《面本》+(前),要。
[81] 《黑本》《寬本》「倚」作「」,今改為通用的「倚」,下同。
[82] 《寬本》「亮」作「高」。《面本》「亮」作「見」。
[83] 《寬本》《面本》「月水」作「水月」。
[84] 《黑本》這一行共十八字。全文總四處一行有十八字。
[85] 《面本》「風」作「威」。
[86] 《寬本》「秖」作「只」,下同。
[87] 《寬本》「潛」作「纔」,「纔」同「才」。
[88] 《寬本》《面本》「空」作「高」。
[89] 《寬本》《面本》「尋」作「行」。
[90] 《黑本》「疆」作「」,疑應為「疆」,今正。下同。
[91] 《黑本》「恩」作「」,今改為通用的「恩」,下同。
[92] 《寬本》《面本》「然」作「燃」。
[93] 《寬本》《面木》「見」作「現」,下同。
[94] 《黑本》「游」作「逰」,今改為通用的「游」,下同。《寬本》「游」作「旋」。《面本》「游」作「施」。
[95]
[96] 《寬本》「摽」作「標」。
[97] 《面本》「或若」作「若或」。
[98] 《寬本》《面本》「太」作「大」。
[99] 《黑本》「怪」作「恠」,今改為通用的「怪」,下同。
[100] 《寬本》《面本》+(明)皎。
[101] 《黑本》「爾」作「尔」,今改為通用的「爾」,下同。
[102] 《黑本》《面本》「參」作「叅」,今改為通用的「參」,下同。
[103] 《寬本》「炬」作「煙」。
[104] 《黑本》這一行十八字。
[105] 《寬本》「時」作「明」。
[106] 《面本》「片」作「卞」。《寬本》一個字空間寫兩個字,左邊寫「片」,右邊寫「卞」。
[107] 《面本》-(麼)。
[108] 《寬本》《面本》「光舒」作「舒光」。
[109] 《黑本》「規」作「」,今改為通用的「規」,下同。《寬本》《面本》「規」作「機」。
[110] 《寬本》「印」作「」。
[111] 《寬本》《面本》「礙」作「碍」,「碍」同「礙」,下同。
[112] 《寬本》《面本》「然」作「為」。
[113] 《黑本》《寬本》「妝」作「粧」,異體字。下同。
[114] 《寬本》《面本》+(去)。僧。
[115] 《寬本》《面本》「夜」作「月」。
[116] 《面本》「」作「驢」。
[117] 《寬本》《面本》「挂」作「掛」,「掛」同「挂」,下同。
[118] 《黑本》「鉤」作「鈎」,今改為通用的「鉤」,下同。
[119] 《寬本》《面本》「河」作「源」。
[120] 《寬本》《面本》-(曾)。
[121] 《面本》「間」作「閒」。《寬本》《面本》+(歇),添。
[122] 《寬本》《面本》「象」作「像」。
[123] 《寬本》《面本》「見」作「現」。
[124] 《寬本》《面本》「體」作「機」。
[125] 《寬本》《面本》「入門非隱的」作「門門無隱的」。
[126] 《寬本》《面本》「求」作「慕」。
[127] 《寬本》《面本》「慕」作「重」。
[128] 《面本》「已」作「己」。
[129] 《寬本》《面本》「玉」作「雲」。
[130] 《寬本》「午」作「戶」。
[131] 《寬本》《面本》-(既休喝彩)。
[132] 《寬本》《面本》+(人)時。
[133] 《寬本》《面本》「象」作「像」。
[134] 《黑本》「往」作「徃」,今改為通用的「往」,下同。
[135] 《寬本》《面本》「露」作「靈」。
[136] 《黑本》「蠶」作「蚕」,「蠶」同「蚕」,下同。
[137] 《寬本》《面本》「迴」作「回」,異體字,下同。
[138] 《寬本》《面本》「忘」作「白」。
[139] 《寬本》《面本》「濕」作「混」。
[140] 《黑本》「低」作「」,「」同「仾」,「低」的俗字;「仾」俗「低」字。
[141] 《寬本》《面本》「異」作「共」。
[142] 《寬本》《面本》「落」作「沈」。
[143] 《寬本》《面本》「情忘」作「忘情」。
[144] 《寬本》《面本》「拊」作「撫」。
[145] 《寬本》《面本》+(當)恁。
[146] 《寬本》《面本》「發」作「開」。
[147] 《寬本》《面本》「見」作「現」。
[148] 《黑本》《寬本》「」作「灰」;「灰」,「」的俗字。
[149] 《寬本》「墮」作「落」。
[150] 《寬本》《面本》「成見」作「見成」。
[151] 《寬本》「耀」作「輝」。
[152] 《寬本》《面本》-(師云,猶是半超之句。僧擬進語)。
[153] 《寬本》「魚行沙暗動」作「魚行暗動沙」。
[154] 《寬本》「默」作「嘿」。
[155] 《寬本》《面本》「見」作「現」。
[156] 《寬本》《面本》「枯」作「孤」。
[157] 《寬本》+(便)恁。
[158] 《寬本》《面本》「撗」作「橫」。
[159] 《寬本》《面本》「木」作「樹」。
[160] 《面本》「栖」作「棲」。
[161] 《黑本》這一行只有十六字。
[162] 《寬本》《面本》「沒」作「無」。
[163] 《寬本》《面本》+(道)一。
[164] 《寬本》《面本》「見」作「現」。
[165] 《黑本》《寬本》《面本》「睹」作「覩」,「覩」同「睹」。
[166] 《寬本》《面本》「大」作「太」。
[167] 《寬本》《面本》「飜」作「繁」,「飜」同「繁」。
[168] 《寬本》《面本》「已」作「上」。
[169] 《寬本》《面本》「太」作「大」。
[170] 《面本》「綿」作「緜」。
[171] 《寬本》《面本》「象」作「像」。
[172] 《寬本》《面本》「成見」作「現成」。
[173] 《寬本》「鑒」作「鑑」。
[174] 《面本》-(麼)。
[175] 《寬本》《面本》-(路)。
[176] 《寬本》《面本》-(身)。
[177] 《寬本》《面本》「易」作「異」。
[178] 《寬本》「閒」作「間」。
[179] 《寬本》《面本》「臻」作「到」,「臻」通「到」。
[180] 《寬本》「天外」作「天臥」。
[181] 《寬本》《面本》「鉤」作「釣」。
[182] 《寬本》《面本》「迴」作「迥」。
[183] 《寬本》《面本》「泉」作「川」。
[184] 《寬本》「懸」作「縣」。
[185] 《黑本》《寬本》「沿」作「」,今改為通用的「沿」,下同。
[186] 《面本》「枯」作「古」。
[187] 《寬本》《面本》「列」作「裂」。
[188] 《寬本》《面本》「岩」作「嚴」。
[189] 《寬本》《面本》「云」作「曰」,「曰」通「云」。
[190] 《面本》「迴」作「迥」。
[191] 《寬本》《面本》-(底)。
[192] 《寬本》《面本》「鑒」作「鑑」。
[193] 《寬本》《面本》「鑒」作「鑑」。
[194] 《黑本》「被」作「柀」,疑應為「被」,今正。下同。
[195] 《寬本》《面本》「柱」作「拄」,下同。
[196] 《寬本》《面本》-(路)。
[197] 《寬本》+(之)一。
[198] 《寬本》《面本》「秪」作「只」,下同。
[199] 《寬本》《面本》「身」作「心」。
[200] 《寬本》《面本》-(方知有門裏事)。
[201] 《寬本》-(為)。
[202] 《寬本》《面本》「聞見」作「見聞」。
[203] 《寬本》《面本》「許」作「計」。
[204] 《寬本》「懸」作「縣」。
[205] 《黑本》「躲」作「」,《寬本》《面本》作「垛」,「躲」、「」、「垛」同音字;今改為通用的「躲」。
[206] 《寬本》《面本》「體」作「身」。
[207] 《黑本》《寬本》「珍」作「珎」,異體字,今改為通用的「珍」,下同。
[208] 《寬本》《面本》「鑒」作「鑑」。
[209] 《寬本》《面本》「些」作「此」。
[210] 《寬本》《面本》「見」作「現」。
[211] 《寬本》《面本》-(任運)。
[212] 《寬本》《面本》「違」作「逆」。
[213] 《寬本》「許」作「計」。
[214] 《寬本》「閒」作「間」。
[215] 《寬本》《面本》「墮」作「落」。
[216] 《黑本》「解」作「」,疑應為「解」,今正。
[217] 這一行十八字。
[218] 《寬本》《面本》+(麼)處。
[219] 《面本》+(一)段。
[220] 《寬本》《面本》「世」作「界」。
[221] 《寬本》《面本》「妙」作「微」。
[222] 《面本》「巳」作「已」,內容上疑應為「已」。
[223] 《面本》+(已)俱。
[224] 《寬本》《面本》缺失「示眾云,單傳直指……合作麼生。珍重。」這一段文。
[225] 《黑本》「已」作「巳」,疑應為「已」,今正。
[226] 《黑本》「總」作「」,「」同「總」,今改為通用的「總」。
[227] 《黑本》「已」作「巳」,疑應為「已」,今正,下同。
[228] 《寬本》《面本》缺失「示眾云,眼光落地……便成兩橛。珍重。」這一段文。
[229] 《寬本》「亮處」作「高處」,《面本》「亮處」作「高低」。
[230] 《面本》「想」作「相」。
[231] 《寬本》《面本》「見」作「現」。
[232] 《寬本》《面本》+(明)明。
[233] 《寬本》「殼」作「」。
[234] 《寬本》《面本》「疑」作「凝」。
[235] 《寬本》《面本》「徧」作「遍」,異體字。
[236] 《面本》「萬」作「明」。
[237] 《寬本》「鏡」作「境」。
[238] 《寬本》《面本》「撗」作「橫」。
[239] 《寬本》「義」作「儀」。
[240] 《黑本》「飯」作「飰」,今改為通用的「飯」。
[241] 《寬本》「炟」作「烜」,《面本》「炟」作「」。
[242] 《寬本》「株」作「柱」。
[243] 《寬本》《面本》「見」作「現」。
[244] 《面本》+(外)有。
[245] 《寬本》《面本》「恁」作「甚」,意通。
[246] 《面本》「占」作「薦」。
[247] 《寬本》《面本》+(了)也。
[248] 《寬本》《面本》+(底)眼。
[249] 《寬本》「倆」作「伶」。
[250] 《寬本》《面本》「大」作「天」。
[251] 《面本》「間」作「閒」。
[252] 《寬本》《面本》「」作「劎」。
[253] 《寬本》《面本》「曰」作「知」。
[254] 《寬本》《面本》缺失「明徹底麼~始解作活計。」的部分。《黑本》與《寬本》《面本》內容上次序不同。如下:
《寬本》:「還有窮得根底,」接【c】【a】【b】+(也。未有一機緣。珍重)。
《面本》:「還有窮得根底,」接【c】【a】【b】+(也。未有一機絲落行。珍重)。
[255] 《寬本》《面本》「構」作「搆」。
[256] 《寬本》《面本》「淳」作「純」。
[257] 《寬本》《面本》「見」作「現」。
[258] 《寬本》《面本》-(秖)。
[259] 《寬本》「伎倆」作「伎伶」。
[260] 《寬本》「依向」作「依尚」。
[261] 《黑本》《寬本》「場」作「塲」,今改為通用的「場」。《面本》「場」作「」,異體字。
[262] 《寬本》《面本》「風」作「峰」。
[263] 《寬本》「灌溪步歸」作「灌溪駐步歸」,+(駐)步。《面本》「灌溪步歸」作「灌溪駐步」,+(駐)步,-(歸)。
[264] 《黑本》「翻」作「飜」,今改為通用的「翻」。
[265] 《寬本》《面本》「舡」作「舩」,今改為通用的「船」。
[266] 《寬本》《面本》「未」作「明」。
[267] 《面本》「已」作「己」。
[268] 《寬本》《面本》「大」作「太」。
[269] 《寬本》「木」作「水」。
[270] 《寬本》《面本》「絲」作「紛」。
[271] 《黑本》「閉」作「閇」,今改為通用的「閉」。《寬本》《面本》作「閉」。
[272] 《寬本》《面本》+(去)使。
[273] 《寬本》「由」作「曲」。
[274] 《黑本》《寬本》「抬」作「」,「」疑應為「擡」,今正。今改為通用的「抬」。
[275] 《寬本》《面本》「死生」作「生死」。
[276] 《寬本》《面本》「爾」作「然」。
[277] 《黑本》「歸」作「埽」,今改為通用的「歸」。
[278] 《寬本》《面本》+(丹)霞。
[279] 《寬本》-(便下座)。
[280] 《寬本》《面本》「歎」作「嘆」,可通用。
[281] 《黑本》「微」作「」。
[282] 《黑本》這一行十八字。
[283] 《黑本》「兒」作「」,《寬本》「兒」作「児」,異體字;今改為通用的「兒」。
[284] 《寬本》「子」作「兒」。
[285] 《寬本》《面本》-(一)。
[286] 《寬本》《面本》-(也是)。
[287] 《寬本》「子」作「兒」。
[288] 《寬本》+(叔)問,《面本》+(山)問。
[289] 《面本》+(麼)處。
[290] 《寬本》《面本》「柱」作「拄」。
[291] 《寬本》「州」作「師」。
[292] 《寬本》《面本》+(便)放。
[293] 《寬本》《面本》「師到智海見佛鑑……師不審,便迴。」這段,改起另一行。
[294] 《寬本》《面本》「頭」作「首」。
[295] 《寬本》《面本》+(云)不。
[296] 《寬本》《面本》+(照)從。
[297] 《寬本》《面本》「覷」作「顧」。
[298] 《寬本》《面本》-(你)。
[299] 《寬本》《面本》+(麼)處。
[300] 《寬本》「年」作「季」。
[301] 《寬本》-(師云)。
[302] 《寬本》《面本》+(便)禮。
[303] 《寬本》《面本》「你作甚麼」作「你作麼生」。
[304] 《黑本》《寬本》「攜」作「携」,異體字。
[305] 《寬本》《面本》+(具),復。
[306] 《面本》「佛果令僧馳書到……秪箇更無孔竅。」這段,改起另一段。
[307] 《寬本》《面本》「鑒」作「鑑」。
[308] 《寬本》《面本》+(超)舉。
[309] 《黑本》「窗」作「」,異體字。
[310] 《寬本》《面本》「項」作「頸」。
[311] 《黑本》「叫」作「」,《寬本》「叫」作「呌」,今改為通用的「叫」。
[312] 《寬本》《面本》-(便)。
[313] 《寬本》《面本》+(麼)處。
[314] 《寬本》《面本》-(天寧)。
[315] 《寬本》《面本》+(麼)處。
[316] 《寬本》《面本》見+(麼)。
[317] 《寬本》「蹉」作「差」。
[318] 《寬本》「轉」作「點」。
[319] 《寬本》《面本》+(一)牌。
[320] 《寬本》《面本》「暫」作「新」。
[321] 《寬本》《面本》+(麼)處。
[322] 《面本》「慱」作「博」。
[323] 《寬本》《面本》「喫許多辛苦作甚麼」作「喫多少辛苦作麼生」。
[324] 《黑本》「辭」作「辝」,今改為通用的「辭」,下同。
[325] 《寬本》《面本》「子」作「主」。
[326] 《寬本》《面本》「也」作「來」。
[327] 《寬本》《面本》「未得歸」作「尚未歸」。
[328] 《面本》「間」作「閒」。
[329] 《寬本》《面本》「日」作「月」。
[330] 《寬本》《面本》「路」作「格」。
[331] 《寬本》「徹」作「微」。
[332] 《寬本》《面本》「證」作「澄」。
[333] 《寬本》《面本》「疑」作「凝」。
[334] 《寬本》《面本》「煙」作「烟」,異體字。
[335] 《寬本》「轉」作「點」。
[336] 《寬本》《面本》第七「路斷無依著……」與第八「不犯清波句……」偈頌的位置互換。
[337] 《寬本》「浸」作「濤」,《面本》「浸」作「涵」。
[338] 《寬本》「棹」作「掉」。
[339] 《黑本》「雁」作「鴈」,今改為通用的「雁」,下同。
[340] 《寬本》《面本》「鉤」作「釣」。
[341] 《黑本》《寬本》《面本》「雞」作「鷄」,今改為通用的「雞」。
[342] 《黑本》「焰」作「燄」,今改為通用的「焰」。
[343] 《黑本》無〈頌古〉之名稱,但其內容與其他兩種版本相同。「師一日晚參……」以下相當於《寬本》《面本》兩種版本的〈頌古〉。
[344] 《寬本》「繞」作「達」,《面本》「繞」作「遶」。
[345] 《寬本》《面本》「座」作「堂」。
[346] 《寬本》《面本》-(出)。
[347] 《黑本》「佇」作「竚」,今改為通用的「佇」。
[348] 《寬本》《面本》「大眾佇望」作「大眾定立望」。
[349] 《寬本》《面本》-(後)。
[350] 《寬本》「自頌」作「頌云」,下同。《面本》「自頌」作「示頌云」,下同。
[351] 《寬本》-(林,朕)。
[352] 《寬本》《面本》「稀」作「俙」。
[353] 《面本》「亡」作「忘」。
[354] 《黑本》「關」作「閞」,今改為通用的「關」,下同。
[355] 《寬本》《面本》-(有)。《寬本》作「頌云」,《面本》作「示頌云」。
[356] 《寬本》《面本》「自己」作「事」。
[357] 《寬本》《面本》「安」作「按」。
[358] 《寬本》《面本》「太」作「大」。
[359] 《寬本》《面本》「堂」作「坐」。
[360] 《黑本》「煞」作「」,今改為通用的「煞」。
[361] 《面本》「萌」作「明」。
[362] 《面本》「莫」作「休」,意通。